通訊員 潘文進
旬陽市雙河鎮水洞溝景區,曾因交通不便、宣傳不足,導致“藏在深山人未識”。近年來,雙河鎮以文旅融合為引擎,激活鄉村生態資源,讓村民端穩“生態碗”、吃上“旅游飯”,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旅振興路。
水洞溝景區
水洞溝景區,山澗溝壑縱橫,原生態植被覆蓋率超90%以上,有四季恒溫溪流瀑布群、“天鵝抱蛋”“金蟾獻瑞”等自然景觀,與千年鴛鴦檀、古梯田、古村寨等人文遺址交相輝映。然而,過去因交通閉塞、配套設施不完善,這塊“瑰寶地”鮮有人知。
2020年以來,雙河鎮黨委、政府以市場化改革破題,號召在外創業能人陳守林等人回鄉協助開發水洞溝。“要讓資源變資產,首先得打通‘任督二脈’。”陳守林介紹說:“雙河鎮政府累計投入資金800余萬元,治理景區河道6公里、鋪設石板步道4.5公里、搭建石拱橋6座,新建多處公廁,并完善停車場、旅游標識系統等配套基礎設施。”這一系列舉措讓“養在深閨”的水洞溝景區,蛻變為可進入、可游覽、可消費的旅游目的地。
為留住游客,水洞溝景區還引入研學拓展基地、戶外露營地、親子游樂等項目,打造“晝賞山水、夜宿民宿”的全時段消費場景。陳守林返鄉后把自家院落改建成“水洞人家”民宿,去年營收超50萬元,帶動6名村民就近就業,以“返鄉創業樣本”吸引社會資本回流。
雙河鎮以景區為核心,構建“旅游+農業+業態創新”產業生態圈,引導村民發展水果玉米、高山土豆、土雞、林下養豬等特色種養殖業,依托“景區直供+農家樂消化”模式實現農副產品就地轉化。
據馬家村種植戶老張介紹,去年他種植的兩畝水果玉米,因高山氣溫低、生長周期長,口感優于別處,在景區內幾天就被游客搶購一空。嘗到甜頭的他,今年計劃再擴大種植規模。養殖戶李大姐算了筆“增收賬”,去年她向景區農家樂供應土雞300余只,每斤售價比市場價高2元,增收近萬元。像老張、李大姐這樣居家發展特色種養殖業的農戶,在雙河鎮還有很多。
為盤活沉睡的旅游資源,雙河鎮同時還整合鎮內水洞溝、楊家臺子、梁家大院、游龍驛棧等文旅資源,構建“一核多節點”旅游矩陣。通過抖音、視頻號等新媒體形式精準營銷,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000萬元,帶動全鎮300余戶村民參與旅游服務。“核心景區輻射+節點資源聯動”模式既避免同質化競爭,又通過流量共享,降低營銷成本,實現區域旅游規模效應。
“這不僅是吃‘旅游飯’,更是端‘生態碗’。”鎮黨委書記謝自豪表示,雙河鎮將深挖非遺與農耕文化,開發沉浸式體驗項目,推動“觀光游”向“度假游”轉型以提升旅游附加值,并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自然資本轉化為可持續的民生福祉。
從“藏在深山”到“賓客盈門”,雙河鎮的實踐印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邏輯。隨著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鄉村旅游成為民生幸福產業,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