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卜一兵 孫妙鴻
讓居者有其屋,這是我國目前最基本的民生保障。地處秦巴山地的平利縣,利用6年時間,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設新方法、新路子,逐步打破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用地難、資金難、建設難”瓶頸,讓千余戶家庭圓了住房夢。也因此,平利縣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躋身全省十強縣行列。
寬闊敞亮的陳家壩保障房小區
科學規劃:在方便生產生活的地方建起“高尚社區”
在平利陳家壩保障性住房施工現場,一棟棟錯落有致的高樓拔地而起,工人們正揮汗粉刷著室內墻壁,臉上洋溢著驕傲的笑容:“這是給咱‘窮人’蓋房子,再辛苦心里也高興!”
與陳家壩建設工地一路之隔另一已建成的廉租房小區內,只見南北通透,草坪茵茵,出出進進的住戶早已融入這個“新家”,蜜蜂般忙碌著,緊張而有序。
這里雖然是“窮人”的房子,卻位于平利縣城繁華鬧市,出了小區不遠就是平利大橋,再走兩分鐘,就到了平利女媧廣場,購物、買菜、孩子上學十分便利。
平利土地資源緊缺,這么好的地段,理應是商品房開發商們的必爭地標,何以用來建設保障性住房呢?
原來,平利城鎮中低收入家庭較多,住房問題讓許多家庭夢牽魂繞,也是擺在縣委、縣政府領導案頭的一件大事。國家實施建設保障性住房后,平利縣搶抓機遇,把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作為黨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可是,保障性住房建在哪里呢?平利縣住建局副局長、房產管理局局長兼城投公司總經理曾福全告訴記者:“在選址問題上,縣上打破常規思維,在保障房建設上向商品房看齊,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要超越它,不但選在城市好地段,而且在采光、綠化比例、方便服務上爭取高起點,讓城市弱勢人群住得起房子、住得上好房子。因為住房是一個家庭幸福的開始,如果房子位置選的不好,群眾生活就不方便,如果設計不到位,就不能滿足日常生產生活需求。兩者無論那一樣做不好,群眾的幸福就無從談起。對此,我們遵從‘占地不多環境好,戶型不大功能全’的原則,首先考慮方便群眾生產生活這一因素。群眾生活方便了,后顧之憂也就少了,生活質量也就提高了。”
選好址、規劃好戶型更關鍵!為此,平利保障房建設不但高起點、高標準規劃,而且在房屋布局上,將國家規定的50平方米一室一廳規格在總面積不變的情況下,設計成二室一廳,保證群眾在居住上有更寬裕的空間;在樓與樓之間間距設計上,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標準超3米設計;在綠化上,綠化面積達到33%,超過國家規定的26%,比許多商住小區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