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意英在烘培車間
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姜波 王靜)“每月能給村民發放工資達40萬元?400多老老少少的村民在家門口變身產業工人”聽聞在漢陰種植杭白菊產生的經濟效益,震驚不已。11月15日,帶著疑惑,筆者驅車前往漢陰縣澗池鎮一探究竟。
車輛行駛進澗池鎮沙壩村,濃郁的花香撲面而來,只見綿延千畝的菊花肆意開放,黃白紫相間的色彩一望無際,菊田里到處都是采摘菊花忙碌的身影,菊農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重慶“辣妹子”回“婆家”覓商機
“感謝政府把這樣的企業引進到我們鎮上,讓我們這些老年人在家門口都有賺錢的機會”70歲的趙正友站在菊田里笑著說道。來到菊花種植基地,眼前繁忙的景象映入眼簾,農戶們熟練的采摘的黃色的金絲菊、白色的杭白菊,婦女懷中抱著嬰兒采摘速度依舊很快,偶見放假的幾個小孩拿著竹籃體驗采摘的樂趣,田坎旁一對兄妹望著菊田,靜靜的等待著勞作的母親。
在聚源實業有限公司加工烘烤菊花的廠房內,忙著指導工人生產的老板羅意英介紹:“我們和杭州本土的杭白菊最大區別就是富硒,每100克菊花硒含量6.91ug,久泡不散、口味甘甜。由于品質好,我們的產品熱銷日本、韓國、美國、歐洲等地,去年初加工的200畝一上市就被做出口貿易的公司一搶而空”。
羅意英是個地地道道的重慶辣妹子,作為漢陰人的媳婦,在杭州打拼多年的她被這里優美的環境和清澈的山水吸引著,但是心頭一直惦記的是什么樣的農業產業既能使企業有收益,又能帶動老百姓致富。2015年,豪爽潑辣的羅意英決定把杭州塑料加工廠搬回漢陰,雖然塑料加工廠在工業園區順利投入生產,杭州隨處可見的杭白菊讓她心頭一暖,從土質的檢測、嘗試種植到說服村民土地流轉,從流轉200畝土地擴大到現在的2000畝,羅意英吸納貧困戶加入合作社20余戶,間接發展100余戶貧困戶種植菊花,提供400余人就業崗位。
菊花為貧困戶開出“幸福花”
“晌午我把老伴兒的飯做好了就到聚源公司菊花種植基地摘菊花,公司按一斤2塊錢稱重,半天也能賺個40塊錢,在采摘季之前我在這兒除草還賺了4000塊”61歲的仁河村村民陳歷秀熟練的挑選著需要采摘的菊花,將它小心的放進布袋中。筆者發現,在澗池鎮沙壩村、仁河村、中營村、馬鞍橋村、棟梁村像陳歷秀這樣的留守人員“賺錢”的并不少。
“照這個情況發展下去,仁河村的88戶貧困戶到2017年基本都能脫貧”在田坎上偶遇仁河村支書沈繼海,他自豪的幫我們算起了一筆賬“菊花采摘時節,村上有100余人來干活,采摘菊花手腳麻利一點一天能賺120元,就單單工資一年全村純收入12萬余元,再加上每畝650元土地流轉費,人均純收入不低于10000元,很多人現在都不愿意外出務工,而選擇留在家門口賺錢。”
凸顯優勢,做大做強硒菊產業
縣人大副主任謝繼來在調研杭白菊種植情況以后,坦言“每畝地產鮮花1500斤,每6斤制作1斤干菊花,每斤干菊花110元,每畝地產值可達2.5萬元以上。減去20個勞動力成本2000元、地租650元、釆摘成本3000元、管理及種子700元、烘干成本800元,合計7150元。每畝地還可獲得利潤(含資金管理成本)1.5萬元左右,應該說在短期巿場行情不變的情況下,是一個帶動力很強的產業,推動農戶在家門口脫貧不是問題。”
看著逐漸壯大的產業和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光,羅意英對菊花種植加工和市場前景充滿信心,下步將以杭白菊為主,香菊、景觀菊、金絲菊為輔,提高產值,提升品質,從土地流轉發展為村民自主種植,帶動農戶持續增收。
據悉,澗池鎮依托漢陰縣聚農菊花專業合作社和安康聚源實業有限公司的菊花茶加工企業,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加大貧困戶菊花種植技術培訓,投資引進金絲菊、香菊等5個食用菊品種、觀賞菊100余個品種,該鎮沙壩、仁河、中營的菊花種植經濟效益顯著,預計可實現年產值3000多萬元,新增就業崗位200人以上,加快1000余農戶脫貧攻堅步伐,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生產格局。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