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六大工程”促發展
新階段扶貧開發以來,全市扶貧開發工作堅持將區域開發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統籌提升扶貧開發成效,成為我市新階段扶貧開發的一大特點。市委、市政府專門印發了《安康市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通過采取對象原因精準識別、規劃措施精準幫扶、落實機制精準管理、扶貧效果精準保障“四個精準”,為新階段精準扶貧探出了一條新路子,這一經驗在今年7月份全省精準扶貧安康現場會上得到推廣。
精準扶貧,就是根據扶貧對象不同的致貧原因采取針對性的扶持措施。紫陽縣向陽鎮止鳳村特困戶易興家,原來居住的土坯房在山后四五公里處,因長年失修早已垮塌,加之老兩口體弱多病,沒有生活來源,通過避災扶貧搬遷“交鑰匙工程”,不花一分錢就住進了搬遷安置社區。現在老兩口每年享受低保金、養老金、高齡補貼等累計6000元左右,足夠生活用度。老人高興地說:“這兒比老村好多了,房子干凈、不漏雨,還不花錢。都是政府給我們辦的好事!”這是我市實施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
經調研分析,我市貧困群眾主要致貧原因大致可分為五大類,即因生存環境限制和自然災害致貧的約占貧困人口總數的14.3%;因基礎設施落后、生產條件制約缺少增收門路致貧的約占貧困人口總數的45.9%;因貧困失學而致貧的約占貧困人口總數的8.9%;因地方病和突發重病等致貧的約占貧困人口總數的9.2%;因殘疾和智障致貧的約占貧困人口總數的21.7%。為切實提高扶貧開發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市按照“連片開發、整村推進,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思路,將扶貧連片開發與扶貧到戶相結合,將“面” 與“點”相銜接,通過實施避災扶貧搬遷工程,解決因環境因災致貧問題,實現“挪窮窩”;實施教育扶貧工程,解決因學致貧問題,實現“斷窮根”;實施貧困戶增收工程,解決因增收無門致貧問題,實現“換窮業”;實施整村推進工程,實現“摘窮帽”;實施健康扶貧工程,解決因病致貧問題;實施保障式扶貧工程,解決因殘因智致貧問題,全面提升扶貧開發效益。
按照精準扶貧要求,市扶貧部門緊扣貧困村基礎條件改善和貧困戶衣食住行保障,及時制定了貧困村、貧困戶穩定脫貧的具體標準。對于貧困村,重點實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生態環境等“六要素建設”,著力解決發展環境改善問題;對于貧困戶,突出實現收入、住房、設施、教育、醫療、養老等“六個有保障”,著力解決貧困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具體問題。
備受社會關注的避災扶貧搬遷,3年來,全市已累計建設集中安置小區767個,完成搬遷安置7.5萬戶28.56萬人,全市城鎮化率由2010年的34.6%提升到2013年41%,累計提升了6.5個百分點。
為切實促進貧困群眾發展產業和能力提升,3年來,按每村100萬元的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實施整村推進連片開發89個片區321個項目村;累計投入小額到戶扶貧貼息資金15.5億元,建設扶貧互助資金協會180個,扶持扶貧龍頭企業57個,園區21個,合作社33個,建設標準農田11萬畝,實施扶貧雨露計劃培訓3.4萬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32萬余人次,資助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7000人,有力促進貧困村發展和貧困群眾增收,3年減少貧困人口2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