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共和國65周年華誕的喜慶中,從9月26日到29日,第七屆陜西省藝術節安康分會場演出活動陸續展開。安康分會場以“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為主題,以漢調二黃、陜南民歌等優秀地域文化為藝術元素,生動詮釋“樂山親水、尚德兼容、克難奮進、務實創新”的安康精神,全面展示我市近年來舞臺藝術創作的優秀成果,并積極為我市參加2016年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做好劇目和人才儲備。大型漢調二黃現代戲《蓮花碑》也將于10月21日在西安主會場演出。今天,本報摘登部分專家學者有關評介文章,以饗讀者。
從意境美中品味“石泉十美”
——《秦巴水鄉•石泉十美》觀感
呂 農
看了音詩畫舞《秦巴水鄉石泉十美》的首場演出,頗多感想。聲光舞美、音樂舞蹈、結構創意給觀眾帶來的視聽沖擊,點燃激情貫穿始終,大有可圈可點之處。對我而言,感觸最深,贊賞有加的是,這臺演出所創造出的那種整體意境美。應該說,觀眾在欣賞舞臺藝術的過程中,需要達到兩種基本效果,一是思想領悟、二是感情激動。然而,能讓二者自然融合升華為一種美感愉悅的卻是超然視聽直覺的意境之美。《秦巴水鄉石泉十美》融音、詩、畫、舞為一體,如詩如畫的韻味,且歌且舞的酣暢,聲光變幻的動律,營造出了一種舞動石泉、感動安康的大美意境。這才是整臺演出“光譜儀”上一個炫目的光點。
《秦巴水鄉石泉十美》在篇章結構上雖無新的突破,基本按三大板塊加前序后尾的構架。但是,在表現形式和導演手法上卻不乏新意。總體印象帶給人以清新、精巧、明快、酣暢的韻味。第一篇章,以鬼谷傳說切入,兩大塊縱向巖石狀硬景片大開大合,山門開處,凸現出云霧山間橫架一座天生石橋。這正好暗示了鬼谷子合縱連橫、縱橫捭闔之術有開山辟谷之功。群峰爭雄、亂云飛渡的背景下,疑似電影蒙太奇手法般的推出鬼谷其人。這種詩化意境令人遐想聯翩。這里既淡化了關于鬼谷子故里的學術性爭辯,又淡出了以鬼谷傳說推演歷史的嫌疑。我認為舞臺上的人物形象,產生了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自然引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由一個美妙的傳說,隱喻了美麗的石泉具有美好的人文根脈。此情此景,已無人探究其人其事的歷史真實與否。這就是意境美的氣場特效。第二篇章“絲縷情牽”中,蠶寶寶的出現別開生面,采用了象征性的虛擬手法,既是一段兒童歌舞,又帶有童話劇色彩。這也是在營造一種意境美。孩童們表演的好與壞已無關緊要,金蠶銀繭躍然眼前,種種聯想絲絲如縷這就夠了。隨后再推出一個碩大的金蠶吐絲作繭自縛的意向性道具,從蠶寶寶的童話意境,轉而進入蠶兒做繭的夸張式情境化表演也就順理成章。觀眾不自覺的被意境之美所感染,早已把生活真實置之腦后,移情于舞臺形象,投入到開心的觀賞舞臺演出的過程中。
另一種意境美,是通過特定環境中的人物表演呈現出來的。石泉沒有專業的歌舞演員,所有演員都是臨時抽調的業余文藝愛好者。然而整臺演出很少敗露蹩腳瑕疵,反而贏得觀眾的陣陣掌聲。原因之一是聲光電的著力渲染,以及特定環境的場景設置所達到的背景烘托。更主要的還是有賴于舞臺藝術綜合效應造就出的意境之美。當然,演員的前期強化訓練功不可沒,表演的投入更重要。因為只有表演與特定環境背景和諧統一,才可能創造出意境之美。以桑園抒情為主線的一段雙人舞為例,足以看出是導
演對演員動作分解調教,經過單兵教練的結果,否則,業余舞蹈演員要想達到目前這種效果,也是很難的。這是全場演出最具個性化的情感表演片段。更為追求意境美感增色添彩。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藝術欣賞的興趣也在發展。觀眾對舞臺藝術的欣賞“口味”更是不斷提升。《秦巴水鄉石泉十美》的劇場演出,能讓觀眾時不時的報以熱烈掌聲,足以說明她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當然,也不能把“石泉十美”真就說成十全十美。一位電影界老藝術家就曾說,“所有藝術品,永遠都留有缺憾。”石泉這臺“音詩畫舞”仍有些許缺憾。比如在音樂形象塑造和個別舞蹈服飾等方面,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作品尚有廣闊的提升空間。希望她精雕細磨,破繭化蝶。
我為《石泉十美》而感動。我為《石泉十美》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