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在全市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奮力沖刺“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時期,《安康日報》自今日起推出“回眸‘十四五’ 奮進新征程”專欄,一同回望五年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鏗鏘足跡,昂首展望未來五年的壯闊藍圖。
專欄聚焦開放創新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鄉村振興與農村發展、新型城鎮化與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與保障能力提升、民生保障與社會建設、市域治理與“善治安康”建設等方面。通過深入一線的調研、生動鮮活的故事和扎實精準的數據,生動記錄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的奮斗足跡,深刻闡釋安康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進一步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激發全市上下干事創業的澎湃激情,不斷開創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設幸福安康新局面。敬請關注。
記者 黃慧慧
秦巴山間,漢水之畔,安康正以開放為筆、創新為墨,繪就一幅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壯麗畫卷。
“十四五”期間,一組持續上揚的數字記錄下這座城市跨越發展的堅實足跡——5年來,全市開放通道越走越寬,安康富強機場通航12座城市,開放招商持續發力,累計簽約項目3055個,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翻番;創新活力日益迸發,建設各級各類創新平臺、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分別是“十三五”末的3.56倍、4.03倍、5.64倍;9條重點產業鏈蓬勃發展,今年1月—10月,綜合產值達1213億元……
過去的五年,是安康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全市上下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對標對表“十四五”《規劃綱要》確定的開放創新、產業發展、生態保護、鄉村振興、城鄉協調、基礎設施、民生福祉、市域治理等重點任務和重大部署,攻堅克難,銳意進取,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筑平臺強引擎,科技創新動能澎湃
2025年11月18日,秦創原安康科創中心正式啟用。活動現場,23項產學研合作項目集中簽約,兩大省級創新平臺揭牌,首批“高校科創經理人”獲頒聘書,標志著安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邁入新階段。
該中心依托安康學院建設,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創新服務。“秦創原搭建了企業與高校深度合作的平臺,有力推動我們突破技術瓶頸。”安康市宏達船舶制造有限公司負責人董建軍表示,通過與陜西科技大學合作開展清淤船全液壓控制技術研究,企業顯著降低了建造成本,提升了產品效能,縮短了維修工期,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另一邊,在安康高新區的陜西鼎澈膜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在對新研發的納濾膜產品進行最后檢測。憑借持續技術創新,該企業已建成年產250萬平方米的生產線,獲得30余項專利授權,產品在工業水處理和貴金屬提取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其研發的海水淡化膜、納濾膜和特種膜等產品逐步實現了國產化替代,已出口至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些高新技術企業的快速成長,得益于安康精心構建的創新生態。市科技局探索建立“科技賦能三個一”機制,為全市重點產業鏈組建科技創新團隊,為鏈主企業選派科技副總,為入鏈企業明確科技顧問。通過選聘“高校科創經理人”“校招共用”等引才機制,一支支“科學家+工程師”隊伍活躍在一線,形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良好格局;同時,持續完善科技型企業培育體系,不斷加大創新投入,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勁創新動能。
五年來,全市培育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創業人才55人,組建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97支;規上工業R&D經費投入較“十三五”末提升51.1%,市級重點工業產業鏈科技創新團隊專家增加至121名;獲批陜西省富硒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秦創原富硒產業高能級科創孵化器、陜西省新型研發機構,實現了三類平臺“零的突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數量分別達到906家、361家、44家,分別是“十三五”末的4.03倍、5.64倍、44倍。
既要千方百計為科技創新創造有利條件,還要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高質量發展。為此,市科技局探索出“周周有對接、月月有路演、季季有主題、一鏈一專場、縣區全覆蓋”的路演模式,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5年來,累計開展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路演及校企對接活動50場次,發布科技成果218項、技術需求444項,促成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93項,技術合同成交額實現大幅增長。2021年以來登記科技成果530項,較“十三五”時期翻番。在2023年度全省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中,安康“創新發展”指數增幅位居全省第二,科技創新正在成為驅動安康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走出去”“請進來”,開放招商成果豐碩
今年10月,深圳一場以“康灣協同·數創未來”為主題的數字經濟協同發展對接會吸引眾多投資者關注。在這場由安康市舉辦的招商推介會上,現場簽署了10個合作項目,這些項目不僅涵蓋了智能終端制造、算力服務等前沿領域,更展現了安康以開放姿態擁抱數字經濟的堅定決心。
緊接著,在11月20日舉行的央企國企助力安康高質量發展活動上,我市與25家央企、30家省屬國企達成深度合作,集中簽約22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達159億元,涵蓋新能源、水資源開發、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
一邊“走出去”,一邊“請進來”,持續通過別開生面的推介洽談活動將一撥撥客商、一個個項目引入安康,是我市“十四五”期間堅持開放招商的生動縮影。5年來,全市招商系統緊緊圍繞“開放興市、產業強市”戰略,構建輻射全國的招商網絡,組建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成渝、西北五大駐外招商聯絡處,設立10個工作站,派駐專業招商干部35人,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招商新格局。在具體推進中,突出鏈式思維,實施精準招商,錨定全市重點產業鏈,編制產業鏈招商圖譜和項目冊,按圖索驥、靶向發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市招商局與市發改委、市工信局、科技局等部門密切配合,建立聯動工作機制,推動招商工作從“引資”向“引智引技”升級。通過“科技顧問前置介入”機制,在項目洽談階段就對技術含量和創新潛力進行評估,確保每個引進項目都能與現有產業生態形成良性互動。
與此同時,全市還不斷拓展開放空間,內陸改革開放能級顯著增強。過去5年,全市統籌推進安康“三港四中心”等項目建設,物流成本顯著下降。安康富強機場開通航線9條、通航城市12個,白河至丹江口漢江航道實現復航,西康高鐵加速建設,“公鐵水空”多式聯運加速構建,安康在全國的位置、在世界的位置在地理層面躍上新的臺階。
通過持續加強叩門招商、以商招商、園區招商,“十四五”以來,全市新建招商引資合同項目數量持續增長,實際到位內資和實際利用外資規模連年攀升,增速穩居全省第一方陣。其中,累計簽約項目3055個,落地項目2817個,項目落地率92.2%;外貿進出口總額從2021年11.6億元增至2024年24.3億元,實現翻倍,招商引資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顯著提高。
延鏈條聚產業,集群發展勢如破竹
走在安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標準化的廠房整齊排列,智能化的生產線高速運轉,處處涌動著發展的活力。在這里,現代化產業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延展、集聚。
坐落在此的陜西省富硒產品創新中心,正是這片熱土上結出的碩果。過去幾年,該中心聯合產業鏈上下游200余家企業,突破10余項關鍵技術,研發出富硒有機黃酒、硒陶杯等30余款高附加值產品,累計為企業新增收益9000余萬元,憑借這一系列扎實的成果,成功獲評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
現代化產業發展離不開強大園區平臺的支撐和托舉。5年來,全市相繼建成1個國家級高新區、2個省級高新區、4個省級經開區和2個省級工業園區,構建起上下游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
在安康,鏈式發展的理念已深度融入產業發展肌理。過去5年,安康以強鏈延鏈補鏈為導向,將全市多條產業鏈優化整合為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生態旅游等9條市級重點產業鏈,并同步制定“一鏈一策”培育方案,推動產業成鏈成群、集聚發展。5年來,全市招引的重點產業鏈項目占比超過七成,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現。
特別是成功引進落地漢陰縣年產10萬噸電極糊及5000噸高性能特種石墨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項目、安康·中國西北紡織服裝產業城、坤鵬智能終端制造、禾瑞光汽車影像產業園等一批投資額度大、產業帶動強的重大項目,不斷刷新我市產業項目單體投資紀錄。
與此同時,消費電子、毛絨玩具文創等產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我市榮獲“中國毛絨玩具產業新都”稱號;富硒產業綜合產值超過560億元,獲評“全國硒資源變硒產業十佳地區”和全國“富硒產業發展優勢區”;生態游蓬勃發展,截至2024年底,全市建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19個、國家級水利風景區5處……截至2024年底,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毛絨玩具等涉工產業鏈規上工業企業達536戶,貢獻工業總產值268.6億元,分別占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和產值總量的72%、66.2%。隨著各條產業鏈強勢崛起,安康現代化產業體系愈發健全,一個朝氣蓬勃的活力之城闊步向前。
從富硒產業的提質升級到新材料領域的技術突破,從傳統制造的智能改造到數字經濟的快速崛起,安康的產業發展正在完成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的歷史性轉變。展望“十五五”,這座充滿活力的希望之城,將繼續以開放為舟、創新為槳,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