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尹凱瑞
秦巴山脈環抱之中,漢江與月河靜靜流淌,滋養著漢陰縣這片富饒的土地。這里被譽為“魚米之鄉”“富硒之鄉”,卻也因群山阻隔,一度陷入產業滯后、青年外流的困局。轉機始于一場橫跨千里的牽手——蘇陜協作戰略下,漢陰與江蘇溧陽結緣,共同打造“溧漢協作產業園”,開啟了從“被動幫扶”走向“主動共創”、從“單點輸入”轉向“系統振興”的區域共富新篇章。
短短數年間,一座現代化產業園區拔地而起。截至目前,園區已吸引104家企業落戶,2024年工業總產值突破26.76億元,形成了紡織、新材料、富硒食品三大產業集群,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
筑巢引鳳:從“一張藍圖”到“滿園生機”
園區建設之初,便堅持“規劃引領、產城融合”的理念。在占地百余畝的核心區內,11棟標準化廠房整齊排列,總建筑面積近10萬平方米。人才公寓、職工餐廳、休閑空間一應俱全,“拎包入住”的服務理念極大降低了企業的前期投入成本。隨著二期、三期工程的陸續投用,園區承載力不斷提升,吸引力日益增強,廠房入駐率達到100%。
硬件是基礎,軟件是關鍵。漢陰持續深化與溧陽的人才互動與技術交流,先后派出多批干部赴溧陽掛職鍛煉,學習先進經驗;同時組織開展多輪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我們不僅是建園區,更是建體系、育生態。”當地負責人如是說。
聚鏈成勢:“小切口”引來“大循環”
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園區瞄準新材料、富硒食品等領域,精準繪制“產業鏈全景圖”與“招商路線圖”,與溧陽經開區共建“區中園”,有序承接東部優質產業轉移。2022年以來,已有10家江蘇企業落地,引資總額達5.68億元。
以陜西永豐特種紗線為龍頭,園區向上游引入PBT高彈絲原料企業,向下游延伸布局智能紗線項目,構建起從“POY原絲——PBT加彈絲——高彈包芯紗”的完整產業鏈條。如今,這里已成為全省功能性紗線重要生產基地,紡織板塊年產值超7億元。
更令人振奮的是,園區積極擁抱智能制造,投入6億元建設高端紗線“黑燈工廠”,引入MES系統和遠程運維平臺,實現生產全程無人化,效率提升20%以上。傳統產業正煥發出嶄新的科技光芒。
共建共享:打通共富“最后一公里”
園區的崛起并非孤立的工業進程,而是一場融入鄉土、惠澤百姓的系統工程。
通過“國企+鎮村”聯動模式,縣級國企與41個鄉村振興示范村簽約入股,把蘇陜協作資金轉化為村民手中的股份。2024年,34個村(社區)獲得分紅272萬元,越來越多的村民嘗到了“產業紅利”的甜頭。
與此同時,園區還開發公益性崗位500多個,幫助脫貧群眾穩定就業,人均年收入顯著增長。此外,由7家紡織企業組成的產業聯盟,推動技術互通、渠道共建、資源共享,形成了“龍頭引領、梯隊跟進、集群共進”的良好生態。
東西部協作不是簡單的“給”與“接”,而是雙向奔赴、互利共贏的戰略合作。通過制度設計、路徑創新與資源整合,曾經的欠發達地區同樣可以實現高質量的產業振興與民生改善。眼下,這座矗立在秦巴山區的小城,正以其扎實的步伐,走出一條“園區帶產業、產業促就業、就業助增收”的可復制之路。它不僅屬于漢陰,也為更多正在尋求突圍的地區,點亮了一盞前行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