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委員 李小洛
用詩意文化打造安康城市名片
記者 劉銳萍
一座城市無論多么繁榮,如果聽不到詩人的吟唱,將會了無生機。所以有人說:“詩人和詩歌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出生于70年代的安康籍詩人李小洛10年前開始詩歌創作,之后榮獲中國詩壇諸多獎項,并當選“新世紀十佳青年女詩人”和“陜西百名青年文學藝術家”,短短數年時間,她成了中國女性詩歌某一側面的代名詞、陜南文化的一張生動、美麗而婉約的名片。但無論在詩壇上走得多遠,她都沒有忘記安康這方山水對她的養育。
近年來,以李小洛所供職的安康日報社聯合詩刊社、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和陜西省作協開展了“悠悠漢江 詩意安康”系列大型詩歌文化交流活動,為詩意小城安康的城市形象塑造起到了有效地推介和宣傳作用。作為一名有擔當的詩人,她認為以詩歌在內的文化發展是未來城市重要的發展方向,也是城市競爭力的動力源之一,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更需要來自社會各界廣泛的支持和參與。
市政協三屆五次會議召開在即,為此,肩負著政協委員職責的李小洛就“用詩意文化打造安康城市名片”提出四方面的建議:一是在漢江沿岸建造“詩歌長廊”、“詩歌碑林”等,向市民展示名家作品,打造城市標志性符號。其次,讓詩歌進入公園、河堤、廣場、景區等公共空間,打造詩歌路,詩歌街巷。第三是依托“漢江·安康詩歌獎”,積極打造“安康詩歌節”,以增加和提升龍舟節慶文化的內涵與品質。第四,利用詩人獨特的文化創作力,融入當地文化建設產業格局。引進名人進駐制度,在瀛湖等景區打造名人村落、詩歌島嶼。
李小洛的提案,無不透露出對家鄉的熱愛和宣傳。她說,安康是一座有著好山好水和悠然慢生活的城市,穿城而過的漢江為安康帶來無盡的詩意,如何更好地利用漢江資源,努力建設一種兼容并蓄、多元繁榮、和諧共存的文化氛圍,塑造時代精神和文化情操,追求著飽含詩意的美好生活,并致力于讓詩歌文化成為安康對外交流的美好語言,是每一個安康人都應該奮斗而為之努力的事。
市人大代表 沈桂蘭
莫讓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紅利流失
記者 陳曦
每到職稱聘任時節,沈桂蘭就很憂心。作為漢陰縣人民醫院兒科主任,職稱指標稀少的問題每年都要擺在她面前。作為市人大代表,她做過調查了解,發現這個問題普遍存在于縣級公立醫院。
在沈桂蘭看來,僧多粥少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它所反映的是人事編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如果不突破這些障礙,將會大大遏制縣級公立醫院的發展。她覺得在這個問題上,現階段不需要搞什么新名詞、新花樣,要緊的是讓2012年以來省政府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措施落地生根。所以,在今年“兩會”上,她想發出的自己的聲音——全面落實省政府《關于深化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這個文件中有很多改革紅利。人事制度比以前更加靈活,評聘分開的制度,讓符合晉升條件的醫務人員不再受編制崗位數量限制。
沈桂蘭說,以漢陰縣人民醫院為例,核定編制為200多個,根本不能滿足醫院用人需求,醫院實際用人500多名。在這300余名沒有“身份”的人中,很多人都在醫院工作了十幾年,成為了各個科室的骨干力量。按以前的政策,這些人都無法晉升職稱,相應的待遇也就無法保障。
另一項人事制度改革,是編制核定方法的改變。編制部門要按照床位和人員編制1:1.5的比例,重新核定縣級公立醫院人員編制。按照這個標準,漢陰縣人民醫院還要增加400多個編制。
雖然需要增加的編制數似乎太多,但在沈桂蘭看來這是必要的。因為這一次的改革,是以公立醫院的公益性質和政府主導為方向的,政府將按照新核定的醫院編制數量,將縣級綜合醫院人員基本工資70%以上和縣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基本工資100%納入財政預算。
為了保證公立醫院的公益性,這份文件還采取了將離退休人員從醫院剝離,費用由財政承擔,將歷史債務統一打包剝離等多項措施。相應的,醫院要嚴格控制醫療費用,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在這種背景下,醫院也無力再負擔過多的編外人員。
促進醫患關系和諧是這次改革的目標之一。沈桂蘭呼吁用法治維護正常的醫療秩序,現有的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要依法完善。她說當前的三方調解,不管醫患雙方責任如何,醫院多多少少都要給些錢,這種做法產生了一些流弊。她建議第三方調解機構最起碼要有自己的辦公場所,每次調解都在醫院進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對于雙方爭議較大的事件,應該進行司法鑒定,依法明確責任。
改革永遠在路上。沈桂蘭說,這些改革措施很多還沒有落實,希望政府加快推進。否則,這些改革紅利將會漸漸流失,縣級公立醫院也將錯過一個發展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