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西
編者按:服務群眾是慎終如始的“良心活”,也是隨著時間空間變化不斷精進的“技術活”。在不同的地區,服務對象和途徑可能各有側重,但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必須貫穿始終。作者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以在天津市南開區掛職鍛煉的工作經歷和切身感受出發,從黨媒記者的角度解讀出新時代如何服務群眾,小視覺,大世界。
76年前的1944年,毛澤東同志在張思德烈士的追悼會上發表講演,精辟概括出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說容易,做不容易,做得好更不容易,始終做到位更是難上加難。
我是誰?為了誰?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答案既萬變不離其宗,又有著深刻的時代性和創新性。在天津市南開區掛職期間,走訪調研了所轄12個街道的近四十個社區,跟不少基層同志進行過深入交流,對服務群眾有了更進一步的思考。
服務必須對接需要
一個人受時間和閱歷、職位所限,能為群眾提供的服務是有限的,這是客觀存在的因素。但只要始終有一顆服務群眾的心,想方設法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就是有含金量的服務,就能充分體現個體價值和以其為代表的群體價值。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能為群眾提供的服務,就是盡可能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充分反映個體正當訴求,比如弱勢群體期待社會保障兜底、貧困家庭子女上學就業需要、滯銷農產品亟待買家等。這基本屬于一對一服務,解決的大多只是單純的個體問題。
作為黨報記者,把服務僅定位于此顯然是不夠的,解決了這一家,還有無數類似家庭身處同樣困境。很多事情強調系統性和基礎性、戰略性,意義應該也在于此。對黨的新聞工作者而言,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把全市人民的士氣鼓舞起來,精神振奮起來,萬眾一心朝著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的目標奮斗,確保不松勁、不掉隊,先進典型不遺余力地宣傳報道,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發現問題及時指出,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這是作為一名記者、一名黨員,更有力有效的服務方式。
南開區與安康市差異較大。后者是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和緊隨其后的鄉村振興是這一階段最大的主題,高質量發展與高速度增長缺一不可。前者是老牌直轄市所屬的核心城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經濟積淀。雖然經濟發展指標從單純的數字上看并不可觀,但底子在,基礎好,過了依靠經濟增速一路狂飆的時期,進入了講究品質和水準的發展新時代。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屬于完全的“甲方”。
在南開區各社區調研,有一個明顯的體會,社區服務工作做得細致,更顯精細化人性化。去年冬天的一些周末,部里安排去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挨家挨戶詢問供暖怎么樣,夠熱不?對社區工作還有什么意見和建議?社區就是大保姆,只要住在這一片,事無巨細什么都管。也是去年冬天,正是夜幕降臨時分,氣溫相當低。跟隨區領導去社區調研,被一戶居民堵在了路上。住戶反映因為鄰里糾紛停水一周,日子沒法過了。就站在小區樓下,調研的一行人仔細詢問情況,找來社區和街道負責人,協調解決辦法,一直到住戶表示滿意為止。
這樣的服務,屬于此時此地此刻。就像吃飯,有得吃是第一位的。有了這個前提,才有挑食的可能,自由選擇吃什么不吃什么。安康對發展路徑雖講究,但“挑食”的余地還不大,這是客觀現實。廣大干部的工作重點放在脫貧攻堅邁步小康上,算是抓住了“牛鼻子”。南開區的著力點,則是在發展的同時全方位服務群眾生產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兩地的服務都是抓住了當前重點,對接了群眾需要。
發展是目標,也是手段,但階段不同,進度不同,提供服務的內容和形式必然不同。不能脫離現狀單純說誰好誰不好,符合當地市(區)情實際,就是好的。
“服務員”必須可持續學習
“服務員”不好當,放哪兒都不好當。做得好是應該的,職責所在;有問題就是能力不足本領欠缺,愧對神圣使命。但既然抱著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就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把活干好干漂亮,這是對自己的交代,也是對黨和人民的交代。
調研時去過一個社區,以公租房為主,五六棟高層住了一千多戶,多為低收入群體。小區并無突出的綠化,周邊環境也很一般。社區同志表示,這里的工作不好做。每家房子都小,公共區域哪怕有一丁點空隙,也總是被搶占。一樓的消防安全通道,就被其中幾家堵得滿滿的,門都打不開。
管理這樣的社區,可想而知的難。這里一名社區人員的工作量,抵得上高端小區的好幾倍。在這樣的社區和街道工作,脾氣好、能磨嘴皮子、溝通能力強是硬件,還要熟悉各項優惠政策,確保小區住戶能及時享受到。
后來去天津大學教師居住區所屬社區調研,說起疫情期間的管理,社區工作人員表示不存在什么問題。這里的住戶幾乎都是天大的教師和家屬,很好溝通。疫情期間有的研究學術,有的讀書寫字,有的鍛煉身體,基本不用擔心在家憋不住到處跑之類的事情。
那這樣的社區按說服務量小多了?也不一定。社區干部介紹,在這樣的社區工作,自己的水平必須得跟上。要是有什么工作做得不到位,老師們跟你講起理來,你不一定講得過。高素質人群聚居的小區,因為其知識層次和社會結構,有時會讓一件小事,衍生出意想不到的影響來。
不同的社會群體特征各異,為他們提供服務必須各不相同,這對“服務員”是個考驗。特別是有時隨著工作單位的變化,服務群體也隨之轉變,到處都是新課題。所以不論是最基層的社區工作人員,還是街道干部,包括區、市兩級,因地制宜、對癥下藥、實事求是永遠不會錯的。
疫情期間,到一個社區執勤,幾棟五六層的老舊居民樓,一看也沒多少戶,就是人流像不斷線的珠子。有的這陣子出去買幾根蔥,一會兒又出去買幾個雞蛋。執勤人員守在小區門口,居民每進出一次都得給他們做好體溫檢測、出入證或健康碼查看等工作。小區居民還有其他求助事項,比如愛聽京東大鼓的老大爺讓幫忙在他的手機上下載相關APP,老大娘菜買多了得幫忙拎到家里去。還有一位大爺,成天坐在小區門口,摘了口罩抽煙亂扔煙頭,說多少次也不聽。這位大爺一個人單住,家里空間局促,也沒有其他愛好和正常社會交往。這樣的社區居民,給他的服務不是得一人一策?
社區就是城市的細胞,細胞健康了,肌體才會健康。每個個體都有差異,作為一名“服務員”,要不盡快修煉成十項全能,又怎么服務得好?人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難的工作。既然已經把群眾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必須當好這個“服務員”。這個群眾可愛你要愛他,不可愛你也不能嫌棄他,因為他就是人民的一份子。
社會可持續發展,干部作為“服務員”就得可持續學習。光讀書是不夠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緣知此事要躬行”。跟群眾打交道是一門技能,也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而且是大學問。不用心用情多學習實踐,就服務不到點子上。
服務是一種境界
只要當了“服務員”,服務就一直存在。能力大、本領高就多服務,能耐小、本領小就先做些基礎性工作。但至少有一點,服務的理念和信念不能丟。
在有些人看來,“服務”兩個字顯得很沒底氣,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多低似的。但在社區執勤時,有位大媽問我們是哪里派來的,如實回答之后,大媽邊走邊高聲說了句:“嚇!你們都是當官的。”
只是在社區執勤參與防控疫情,還真不是“當官的”。但能讓群眾說出“當官”這兩個字來,話里話外沒跟他們站在一條線上,說明工作還是有提升空間。
總體而言,群眾還是比較好打交道的。大部分群眾都是踏實本分、心懷善念之人,認認真真工作,踏踏實實生活。萬一有啥困難,也想著盡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不給黨和政府找麻煩。在安康,有的貧困戶相當有骨氣,以伸手要救濟為恥,不到山窮水盡,絕不肯輕易服輸。在南開區走訪慰問部分困難家庭時,發現有些雖然經濟狀況差些,但家里收拾得一塵不染,思想狀態很是積極。
對群眾中的絕大多數,都是能夠以真心換真心的?赡苡行┤耸怯凶约旱男【啪牛霠幍酶鄼嘁婧屠。換個角度想,也屬人之常情。只要正確引導,該給的堅決給到位,不該縱容的絕不縱容,原則面前絕不讓步,底線關口絕不容試探,一些小問題從人性化角度多給予關懷,把握好度,服務工作就好做得多。
還有一點最深的體會,即公開的重要性。有人喜歡用“不明真相的群眾”如何如何來作解釋。很多事越隱瞞供猜疑發酵的空間越大,特別是在信息碎片化加劇,不少自媒體內容質量存疑的情況下,最終導致不可收拾。既然知道群眾不明真相,把真相擺給群眾看,也是服務的要義之一。跟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只要沒違反保密原則,符合公開條件,知情權本來就該得到滿足。有了困難,開誠布公地跟群眾聊一聊說一說,困難在哪,癥結是啥,順便聽聽群眾的看法和意見,群眾大多都能接受。無數案例證明,坦誠地公開事實或真相,才是最低成本,在此基礎上還能得到群眾的諒解與大力支持,比如今年很多地方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當然,身為“服務員”,也沒必要時刻把服務群眾掛在嘴邊。我們何嘗不是群眾的一份子,本來就在群眾的隊伍里。群眾利益無小事,對個體而言天大的事,對國家來說很多時候真的只是小問題,都是小切口。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有了這種初心,服務群眾就不再是難纏事、煩心事、別人的事,而是應該以一種大胸懷、大境界、大擔當,理所應當盡職盡責做好的份內事。
所謂小切口,大服務,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