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海章
1977年,中斷10年的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恢復了。我是1964年畢業的高中生,已經三十一歲。好在我所在部門的領導開明,任我混在“老三屆”的隊伍里報了名,幸運地考上了。當時我已有兩個孩子,我的女兒天真地對同學說:“我爸爸和我一樣,都上一年級。”我的經濟負擔重,學習困難多。我在筆記本上寫了兩句聯語,藉以自勵:
人一能之己百之雖愚不陋
始有疑也終解也但虛則通
上聯句意取自《禮記·中庸》:“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下聯是勉勵自己虛心求教,攻克難關。
畢業以后分配到了剛剛建校的安康師專任教。有朋友說從黨政機關改行失掉了做官的機會,我自知不是當官的材料,我把冰心先生文章中的一副對聯高懸書房:
知足知不足
有為有弗為
算作回答。
教師生活樂在其中,苦在其中。當商品經濟的滾滾紅塵席地而來之時,更需要有一股為事業獻身的殉道精神,方能心靜如水。一日,學校門口又一家公司開張,在鞭炮的煙霧和喧囂之中,貼出了那副傳之久遠的發財對聯:
生意興隆通四海
財源茂盛達三江
我下意識地捏了捏自己的錢袋,里面孤零零地躺著我那支三寸不爛之筆。回房環顧四壁,也寫了兩句聯語貼于書桌之上:
書林芬芳兮神游四海
穎鋒蜿蜒乎筆走三江
缺黃少白,卻安貧樂道。淡泊之人,還有別樣精神追求。
1990年,亞洲運動會首次在我國舉行,標志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亞運會火炬的生產單位廣東順德熱水器廠曾在《人民日報》以上聯征求下聯:亞運燃圣火圣火出神州神州燃遍圣火
我有感于亞運會上我國體育健兒良好的運動成績和精神風貌振奮了全國人民的精神,對以:
體壇鼓雄風雄風振華夏華夏鼓滿雄風
改革開放以后,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漸豐富。從1986年開始,每年春節,全中國人民都增加了一道文化大餐: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1992年的春晚推出的楹聯鑒賞節目曾經以一句上聯征求下聯:
鐘鼓樓終夜鐘聲敲不斷
此聯字面雖通俗易懂,卻暗含了許多機關 :鐘鼓樓是建筑物名稱,而“鐘”和“鼓”又是兩件樂器,“鐘”與“終”還是同音字。下聯不僅要在上述的幾個方面與上聯對仗或匹配,還要有相稱的音樂意境。這年春晚的喜慶音樂感染了我,終于對出:
琴簫臺晴空琴韻撫難平
也是在這一年國慶節剛過去十天,黨中央召開了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為慶祝“十四大”的召開,我領命為學校寫了一副門聯:
國迎佳節教育園地結碩果
黨有盛會改革方略治神州
1998年10月安康師專舉行建校二十周年慶典。校友歡聚,嘉賓云集。1978-1998,正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二十年。二十年天地翻覆,國家發生了巨變,安康師專也發生了巨變。從當年的幾間從安康中學借來的破舊平房,到如今的現代化校園;從過去人們戲稱的“安中附大”,到如今初具規模的本地唯一一所全日制省屬高校。作為一個建校初期進校的教師,我親身感受了這段歷史。我為慶典大會撰寫了一副長聯,表達我的激動和喜悅之情:
一校獨立金州,引三秦兒女競赴,育四千學子成才,二十載篳路藍縷,今日基業初奠;
諸君齊集校園,喜五方友朋會聚,看百年科教興國,億萬人勵精圖治,明朝中華騰飛。
2002年,我擔任班主任的中文系1980級學生從四面八方回校,舉行畢業二十年同學聚會。這些當年的懵懂少年,青澀小子,如今都是各級學校、各條戰線的骨干分子。我的心情異常興奮。由于我的聲帶有病,我請我的學生在聚會的會場念了我獻給大家的一副聯語:
秦頭楚尾,秀水雄山,地融南北西東靈氣;
姹紫嫣紅,英才碩果,人領古今中外風騷。
新世紀伊始,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期。為了提高人才培養層次,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安康市政府和安康師專于2002年不失時機地提出“奮戰三年,把安康師專建設成為一所合格的綜合性本科院校”的奮斗目標。市委、市政府加強對升本工作的領導和具體指導,努力增加資金和物資投入,調動地方上各方面力量,從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師專、農校、教育學院三校干部職工、全體師生上下齊心,艱苦奮戰,克服了無數難以想象的困難,努力實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萬無一失”的要求,終于2005年年底順利通過了教育部專家組的驗收和教育部的評審,順利地升格為本科院校。2006年4月,我們迎來了“安康學院”掛牌典禮。
在我臨近退休之時,我的學校終于跨出了這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這一步,對于學校的長遠發展,可能只是階段性的一小步,但對于許多如我這樣年齡層次的老教師來說,那就是圓了一生的夢。懷著對過去歲月的感嘆,懷著對學校美好未來的憧憬,我為“升本”慶祝活動寫了下面這副對聯,也算是我幾十年聯語人生的結語:
大江東去九曲回環終歸瀚海
宏業中興三年升本再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