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安
安康市位于陜西省南部,地處漢江中上游;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河流縱橫水域廣闊,魚類品種繁多,發展漁業區位優越。漁業歷史悠久,其漁文化與漢江流域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及民俗傳統緊密相連,從古到今,生生不息。
追溯到史前和先秦時期,安康地區在新石器時代遺址(如漢陰阮家壩遺址)曾出土骨制魚鉤、網墜等工具,表明早期先民已依賴漢江廣泛開展漁獵活動,維持生計開展生產活動。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漢江流域的漁獵經濟與農耕并存,魚類是重要的食物來源,漁業工具逐漸精細化。
漢代時期的安康(古稱“西城”)屬漢中郡,依托漢江水運,漁業與商貿密切結合,漢江不少魚類品種成為地方特產。
唐、宋時期,漢江流域的漁業規模擴大,文獻中可見漁村、漁市的記載。不少詩人留下詩篇,王維在《漢江臨眺》寫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孟浩然途經漢江時,在《宿建德江》中說:“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岑參詩作《漁父》中寫道:“扁舟滄浪叟,心與滄浪清。不自道鄉里,無人知姓名。朝從灘上飯,暮向蘆中宿。歌竟還復歌,手持一竿竹。”
明朝,漁業技術進一步發展,出現專業漁民群體,漁具種類增多(如網、罾、鸕鶿捕魚)。《興安州志》記載了漢江魚類的多樣性,如鰱、鳙、鯉、鯽等,并提到漁稅制度,反映漁業管理的規范化。明清地方志中記載“漢江鲌魚,歲貢京師”為漢江鲌魚(翹嘴鲌),因肉質細嫩著稱,為貢品。
傳統漁具包括撒網、攔河網、竹制漁笱等,部分技藝延續至今。特色捕撈,歷史上曾使用鸕鶿(魚鷹)捕魚,現多見于文化表演;夜間燃火誘捕的“火光漁法”也具有地方特色。漁民按水域劃分作業區,形成家族或村落協作的傳統。
漁民在勞作中創作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漢江船工號子,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飲食文化,安康魚宴以漢江鮮魚為主角,如“酸菜魚”“辣子魚”“鯰魚燉豆腐”等,融合了川陜飲食風味。
在節慶與藝術方面,端午節賽龍舟,漢江上的龍舟競渡活動歷年舉辦,兼具紀念屈原、祈愿漁業興旺、促進安康社會發展的多重意義。民間藝術剪紙、年畫中常見“連年有魚”等吉祥圖案,魚形花燈、魚舞等表演融入節慶。通過節慶、博物館(如安康博物館的漁文化展區)和文創產品煥發新活力,成為地方文化名片。安康漁文化是漢江流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縮影,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地域智慧。
新中國初期,漢江漁業逐漸從自然捕撈轉向池塘和水庫養殖。1980年后,隨著漢江水電站梯級開發、河道采砂等影響,漢江野生魚類不斷減少,傳統漁業面臨挑戰。2009年至2018年間,瀛湖形成規模化網箱養殖,其水產品產量居西北五省之首。瀛湖、流水鎮、后柳古鎮等地開發漁家樂、全魚宴,舉辦休閑垂釣大賽推動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康市委、市政府把生態漁業作為農業六大特色產業進行培育,依托富硒資源稟賦,堅持生態優先,大水面生態漁業推廣“人放天養”模式,努力保護漢江生物多樣性。按照“穩河湖、擴稻漁、改池塘、增設施、強冷水”的思路,全力推進生態漁業三年倍增行動,促進生態漁業擴面增量、提質增效,加快構建生態漁業高質量發展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持續增強生態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至今,已成功創建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等各類國家級示范區(場)16個,省級水產原良種場4個,省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9家,市級現代漁業園區54個,市級良種繁育示范園30個,冷水魚生態養殖示范點10個,全市漁業經營主體達到350家。水產品產量、產值始終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陣,品牌建設走在全省前列。成功打造“安康漢水魚”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安康錢魚”“安康花鰱”獲批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安康花鰱”被收錄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探索出“養殖基地+配送中心+品鑒店+加工企業”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模式。著重延鏈強鏈補鏈;科學引導休閑垂釣,發展水產品加工、逐年舉辦魚宴比賽,形成門類齊全、品種豐富、品牌凸顯,產業鏈體系完整,為推動鄉村振興、促進群眾增收積極貢獻漁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