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年生
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地理名著。其內容包括自然、人文地理,覆蓋面廣泛,很多記載也可在史志文獻中得到印證。筆者結合史志文獻,對《水經注》卷二十七沔水篇所涉安康境內漢江流域史地疑難及相關史志考證資料進行了系統梳理,期冀對安康漢江文化研究起到積極作用。
漢江進石泉縣入安康境后,“東歷敖頭,舊立倉儲之所,傍山通道,水陸險湊。魏興安康縣治,有戍,統領流雜。”敖頭,《陜西地理沿革》載:“敖口在今石泉縣城附近”,當時此地屬于魏興郡原安康縣管轄。
繼續向東,“漢水又東合直水,水北出子午谷巖嶺下。又南枝分,東注旬水,又南逕蓰閣下,山上有戍,置于崇阜之上,下臨深淵。張子房燒絕棧閣,示無還也。”清代學者楊守敬認為,直水即遲河。遲河是今陜西石泉縣東池河。陜西古代交通史研究學者王開在《子午道考察記》中指出,蓰閣應在腰竹嶺南,池河源頭西側,巖石陡立,十分險峻,非筑棧道不能通過。現在的古桑墩南側,有一小山頭,山頭頂部為平地,是古代置戍屯守的大好地方。小山頭下巖石陡立,下臨池河深谷,完全符合《水經注·沔水》所描寫的自然地形,因知“蓰閣”(棧道)必在古桑墩東側懸崖下。
“又東南歷直谷逕直城西而南流注漢。漢水又東逕直城南,又東逕千渡而至蝦蟆頧,歷漢陽潕口而屆于彭溪龍灶矣,并溪澗灘磧之名也。”直城,古縣名。歷代《石泉縣志》皆有記載,治所在今石泉縣東南、池河東岸池河鎮。比對文物地圖頗疑直城與池河鎮池河東岸的譚家灣村漢王城遺址有關聯。《水經注》將漢陽與潕口連綴在一起,足見潕口離漢陽很近。而且文中已說明,漢陽、潕口、彭溪、龍灶,俱是溪澗灘磧之名。
“漢水又東逕晉昌郡之寧都縣南,縣治松溪口。又東逕魏興郡廣城縣,縣治王谷。谷道南出巴獠有鹽井,食之令人癭疾。漢水又東逕魚脯谷口,舊西城、廣城二縣,指此谷而分界也。”上述郡、縣在史志文獻中均有記載。但明代《陜西志》載,“王谷是壬谷之訛”。壬谷即壬河(今任河)河谷,是古代安康盆地通往四川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按照《水經注》所述,漢水又往東流經魚脯谷口,從前西城、廣城兩縣以此谷而分界。魚脯谷在何地,史料無載。但根據安康、紫陽、嵐皋地方志記載,舊時西城為今安康,廣城為今紫陽,嵐皋的嵐河下游原屬安康,清道光時期才開始設廳。漢江經過紫陽、嵐皋,在兩縣分界處有洞河匯入,今紫陽與嵐皋仍以洞河為界。因此,疑洞河河口即為魚脯谷口,故址在今紫陽縣洞河鎮。
“又東過西城縣南。漢水又東逕鱉池而為鯨灘,鯨,大也。《蜀都賦》曰:流漢湯湯,驚浪雷奔,望之天回,即之云昏者也。”鱉池,今日已沒于瀛湖庫區,無從考察。
“漢水又東逕嵐谷北口,嶂遠溪深,澗峽險邃,氣蕭蕭以瑟瑟,風颼颼而飗飗,故川谷擅其目矣。漢水又東,右得大勢,勢阻急溪,故亦曰急勢也。依山為城,城周二里,在峻山上,梁州督護吉挹所治,苻堅遣偏軍韋鐘伐挹,挹固守二年,不能下,無援,遂陷。”嵐谷,即嵐河,長江流域漢江的支流。據《大清一統志》載:“嵐河兩岸山多嵐氣,故名嵐河”。
“漢水右對月谷口,山有坂月川,于中黃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饒水田,故孟達《與諸葛亮書》,善其川土沃美也。”清康熙《興安州志》中對漢陰縣月(越)河的記述與之相符,雍正《陜西通志》在介紹月(越)河時,直接引用了《水經注》《興安州志》的內容。
“漢水又東為鳣湍,洪波渀蕩,漰浪云頹,古耆舊言,有鳣魚奮鰭溯流,望濤直上,至此則暴鰓失濟,故因名湍矣。”關于鳣湍的位置,史料無載,學者曾推測疑似黃洋河入漢江處,過去這里水勢兇險,如遇洪澇,會堵住漢江東去,水波漫漶,常危及安康城區。至今在入江口矗立有奠安塔一座,以鎮江流。此外,距離入江口不遠處即為張灘古鎮,“張灘”或為鳣湍之音訛。
“漢水又東合旬水,水北出旬山,東南流逕平陽戍下與直水枝分東注,逕平陽戍入旬水,旬水又東南逕旬陽縣,與柞水合。旬水東南注漢,謂之旬口。漢水又東逕木蘭寨南,右岸有城,名伎陵城,周回數里,左岸壘石數十行,重壘數十里,中謂是處為木蘭寨,云:吳朝遣軍救孟達于此矣。”旬水,即今陜西旬陽縣西北旬河。《漢書·地理志》 漢中郡旬陽載:“北山,旬水所出,南入沔。”旬河,源出寧陜縣東北,東南流經鎮安縣,至旬陽縣東注漢水。《三國志·蜀書 ·劉封傳》: 申儀降魏,為魏興太守,“封員鄉侯,屯洵口”,即此。懸書崖,在今陜西旬陽縣北。木蘭寨,在今旬陽市東,漢水北岸。《資治通鑒》記載,魏太和元年(227年),孟達陰許歸蜀,司馬懿潛軍進討,吳、漢各自遣將去西城木蘭塞救孟達。伎陵城,《清一統志·興安府二》 引《旬陽縣志》:“伎陵城在縣西五十里。”根據考古發現,伎陵城在今旬陽縣東南,漢水南岸。
“漢水又東,左得育溪,興晉、旬陽二縣分界于是谷。漢水又東合甲水口,水出秦嶺山,東南流,逕金井城南,又東逕上庸郡北,與關祔水合。”育溪,蜀河,即古之育溪(育又作洧),源于湖北省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胡家巖,于蜀河鎮匯入漢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