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雪姣
春寒料峭,但暖陽如詩。鮮有如此溫暖緩慢的時光,清風微拂、陽光曼妙,獨倚窗前,一茶、一書、一軟筆、一茶點,便是整個午后。斜陽晚照,伶俐的陽光在黃昏穩健持重的撫慰下逐漸褪去鋒芒,穿上薄紗般輕盈而柔和的外衣,當那只金色的手掌掠過山巒,掠過河流,掠過綠樹繁花,掠過亭臺樓閣,緩緩地停留到書房雅室的白瓷花瓶、梅菊字畫上時,幾分詩意的浪漫在整個書房中彌漫……
常聽人說,獨處時總覺寡淡無味興趣索然,身在斗室內心思卻早已飄向詩與遠方,非要呼朋喚友熱鬧一番。而我卻怡然自得,難得清靜,欣欣然在書房中獨享寂靜。敏銳的五官隨屋外風光變幻跳動。一時靜聽風雨流水鳥語蟲鳴;一時細瞧拂曉微曦暮色西沉;一時悄嘆春華秋實寒夏更迭;一時嗅聞花木暖香草色清新。四季風景有異各自繽紛。春天,桃紅柳綠、萬紫千紅;夏日,荷塘月色、碧葉田田;秋來,楓葉似火、菊花金黃;冬至,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四季更替,花開花落,美妙景致皆聚在書房里,著在筆墨下,藏在典籍里,唱在詩詞中,一季有一季的美麗,一季有一季的馨香,一季有一季的風雅,一季有一季的感動。
自有書房來,便自詡為“雅室”,取其“典雅”“風雅”之意,但絕無附庸風雅之嫌,而是心向往之。為使其名副其實,便也下了一番苦心收拾裝扮。除了三個收納整齊的白色田園風大書柜外,還添置了同色系同風格的桌子椅子,素色碎花桌布等。書桌上一臺青綠色古色古香的臺燈為雅室黑夜帶來光明,增添些古典韻味;書桌對面墻壁上掛著書畫家水墨字畫,傳遞出濃郁書香氣息;書桌上白瓷瓶是江西旅游時一眼相中的物什,瓶內常年鮮花不斷,更顯四季常青淡雅靈動與屏風字畫相得益彰;文房四寶不可或缺,特別是那一沓泛著草木馨香而顏色略黃的宣紙,是外公健在時練習書法的舊物,而宣紙尚在外公撒手歸西,讀書尚文的家風依舊存,無盡的懷念與長情常常如茶泛起。
靜坐書房,獨酌清茶,常思外公也曾有一間書房陋室,一桌一燈一椅一斜榻而已,空間狹窄遠不如現在漂亮大氣,時代不同居住環境自不相同。幼時在外公的教習下讀書啟蒙,桌上《三字經》《弟子規》《唐詩三百首》是啟蒙課本。外公是位慈祥而嚴厲的老師,清晨即喚醒教授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一邊煞有介事地晃動著小小腦袋,一邊高聲誦讀著,不消多久這些詩句便映入腦海。外公頷首拊掌,必有糕點共享。
外公入夜必讀書。此時,調皮的我也會擠進懷抱撒嬌,也要看書寫字,外公便慈愛拿出紙筆寫出我的姓名,然后指著一個大大的“姣”字,然后對我說道“這是你的名字,一定要學會哦”,我乖巧地點點頭,回答得很干脆,一筆一畫認真地寫起來,寫完一個便抬頭笑望著外公表揚一番。外公也會慈愛地撫摸著我的頭,親親我的小臉,然后悉心指點字體的間架結構,傳授該如何才能把字書寫的筆挺端正。昏黃的燈光下一老一少兩個投影在窗簾上,是世界上最溫情的剪影。而外公書房的每一個角落,都彌漫著慈愛與溫馨。成年后,我一直感念外公當年的嚴格施教、耐心地講解釋義,為我奠定了做人學文的良好基礎。他讓我熟讀詩詞典章,學習古文知識和成語故事,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禮儀和為人處世的道理,知識的火花總在我心中燦若云霞,點燃我對古詩詞的熱愛與癡迷。小小斗室,成為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發源地,帶我遨游在無盡慈愛與知識海洋中。
也艷羨過別人的書房,鄰居周文海叔叔,一個喜歡讀書而長于繪畫的青年人,他戲稱我為“小友”,因能完整背誦《滕王閣序》而受邀去他書房看畫作。那是怎樣一間令人歡喜的書房啊,陳設典雅,色系統一,藏書豐富,文史經哲,書籍琳瑯滿目。他常常自嘆自吟:庭有余香,謝草鄭蘭燕桂樹;家無別況,唐詩晉字漢文章。猶記得當時書桌上擺放一部精裝版絲綢封面的《紅樓夢》十分耀眼,可見他也是酷愛讀書的人。書櫥內擺放著很多紙片畫作,像是各種姿態的貓活靈活現地匍匐在櫥窗里。室內堆滿了油畫、水彩畫、鉛筆畫,無一例外皆是貓的形象。最令人吃驚的是,他有一面墻的照片墻,照片均是他自己的作品拍攝而成,各具神態的貓,靜坐的、蹦跳的、奔跑的、睡覺的、玩耍得栩栩如生。一如居者所言,這些畫作是八小時之外的興趣和愛好,他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與貓之間的可愛可笑故事,并告訴我們一句在當時聽起來很深奧的話:“心中如有熱愛,便有另一片山海,天地是彩色的,除了工作,我們還要有藝術有生活。”我牢牢記住了這句人生箴言,少年的我們摸著這些照片,心中突然有了憧憬,何時自己也能擁有一間這樣的書房,一個可以保護熱愛,感悟生活,看見山海的地方。
現在,我的“雅室”得償所愿,覺得“雅室”之美,并非華麗之裝飾所能成,乃在于其古樸典雅,洋溢文化之馨香。我的“雅室”雖不似劉禹錫的“陋室”那般曠達高潔、安貧樂道;也不似蒲松齡的“聊齋”那般詩情畫意、下筆生輝;更不似梁啟超的“飲冰室”那般牽掛時事、憂國憂民,卻也有自己的小歡喜蘊含其中。靜坐書桌閑翻書籍,像打開色彩斑斕的天窗,抵達深邃無垠的星辰大海一樣,足以撫慰所有的焦慮與不安。煩惱時效法蘇軾的“老夫聊發少年狂”,一掃情緒的陰霾;高興時沉醉于李白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在澎湃不羈中洋洋自得;傷感時體會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奉獻與付出中滿懷希望地賡續讀書與創作的文脈生機。書房是看世界的眼,是撫平傷痛的曲,是承載歡樂的歌,更是放眼瞭望世界的窗,這個窗與外界是相互貫通的,窗外便是斑斕錦繡的世界和曳曳遼闊的星空。
古人說:“惟書有色,艷于西子;惟書有華,秀于百卉”。藏書于室,便藏富于心,書房是精神的富裕地,靈魂的安樂鄉,書生守志的靜夜思。長卷在手,日積月累,將改變一個人的心性與氣質。難言的心事,無法分享的喜悅與憂傷,都可以在這里找到心靈療愈的寄托。書房亦可審視過往規劃未來,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愿天下所有有志的讀書人皆有一間清靜書房,以書卷涵養心田。你所收獲的,不僅僅是卓越的知識與才情,也是一種風度一種信仰,更是一種傳承古今綿延后代樂思樂學的綿綿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