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書勝
在秦巴山區的漢濱區沈壩鎮,一尊銅像靜靜佇立,他左手握著書卷,右肩挎著刺刀鋼槍,仿佛時刻準備著戰斗。
他是誰?他是從貧苦農村一路奮進,成長為優秀革命戰士、知名作家,而后又回到家鄉,成為服務楷模的崔八娃,《安康市漢濱區志(1988~2010)》記錄了他充滿傳奇色彩的奮斗人生。
崔云峰,1929年4月出生在漢濱區沈壩鎮,因在家排行“老八”,乳名“八娃兒”,人們習慣稱之“崔八娃”。他家境貧寒,童年在這片質樸卻貧瘠的土地上度過,生活就像風雨中飄搖的孤舟,時刻面臨著被生活圍困和吞噬。
1945年前后,保長和一幫人如同惡狼一般,張牙舞爪地向崔八娃一家催糧收租。家中早已無米下鍋,面對這樣的絕境,父親只能苦苦哀求,換來了無情的拳打腳踢,直到父親奄奄一息才將他扔回家。不久,荒涼的山坡上便多了一座新墳,這成為崔八娃心中永遠無法愈合的傷痛。
1949年3月,崔八娃被抓了壯丁,帶往湖北省竹溪縣。前路生死未卜,孤獨年邁的母親和家鄉的山水都成了他心中最深的牽掛。他濕潤的眼眸中,寫滿了對家鄉的眷戀和對未來的恐懼。然而,在他內心深處,始終有一團火焰在熊熊燃燒,他向往光明,點燃他對生活的希望。
1949年4月,崔八娃所在部隊起義投誠,加入了解放軍。這一決定,如同劃破黑暗夜空的閃電,瞬間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他找到了堅定的信仰,明確了人生的方向,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中迷失的船只,終于望見了燈塔那明亮的光芒,開啟了人生新篇章。
1952年,全國開展掃盲運動,部隊推行“速成識字法”。崔八娃如饑似渴地投入學習中,仿佛干涸已久的土地拼命吸收著甘霖。從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到能夠識字、閱讀、寫作,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每個夜晚,當戰友們都已進入甜美的夢鄉,他仍在昏暗的燈光下刻苦鉆研。那微弱的燈光,宛如他心中永不熄滅的希望之火,照亮前行的道路。
受高玉寶《半夜雞叫》的觸動,在部隊首長柳山雜(也有說法為柳山朵)的悉心指導下,崔八娃創作出了《狗又咬起來了》一文。1953年1月,這篇文章先是在《解放軍報》發表,隨后如同一顆璀璨的流星,在文學的天空中閃耀,被《人民文學》《人民日報》等30余種報刊紛紛轉載。在接下來的20年間,它被譯成20余種文字,還入選了40余種大、中、小學教材。崔八娃憑借著堅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創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學傳奇,從此文壇便有了 “南高北崔” 的美譽。他的文字仿佛一顆明亮的星星,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1953年2至3月,他被解放軍原總政治部、原蘭州軍區樹為“掃盲標兵”,與高玉寶一同被原總政治部授予全軍 “戰士作家” 的殊榮。同年,作為文藝界代表,他光榮地出席了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會,有幸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并合影留念。那一刻,他的心中滿是自豪與感動。
在輝煌成績面前,崔八娃并未忘記自己的根。中年的他,懷著對家鄉濃濃的眷戀之情,像一只歸巢的鳥兒,毅然回到了故里沈壩鎮。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家鄉建設中。他先后擔任民兵連長、大隊長、安康日報社編輯、鄉信用社主任等職務,無論身處哪個崗位,他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拓荒者,為家鄉的發展默默耕耘。
晚年的崔八娃,生活逐漸歸于平靜,就像一片飄落的樹葉,安詳地躺在大地的懷抱中。他常常坐在自家院子里,靜靜地回憶著自己的一生?粗亦l發生的變化,他的心中滿是欣慰。
2005年,崔八娃被聘為安康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2007年1月31日,他在故鄉平靜地離開了人世。
如今,當我們仰望崔八娃的銅像時,那迎風敞開的軍衣,展現出他抗爭與不屈的精神,仿佛在時刻告誡我們,要始終懷揣青春的激情奮勇向前,始終以昂首挺胸的姿態目視前方。他的故事,宛如一首激昂的戰歌,激勵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