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庭德
每一次回到家鄉,走過多少路,看過多少風景,家鄉的草木有著一股不一樣的清香,散發在芳草叢,小路邊,河壩里。家鄉銅錢關,于我來說,像是一條看不見扯不斷的線,牽在夢里,縈繞在書里,在文字里。
銅錢關地處陜鄂邊界,為秦楚要沖,兵家必爭之地,鎮內風光旖旎,美不勝收。國家級傳統古村落、尚都農耕文化體驗園、竹文化廣場、龍潭瀑布、楚長城遺址等,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省內外游客前往觀光旅游。
回首往昔,我的認知只在家鄉之內,為了能生存下來,我走出家鄉以外,漂泊在城市與家鄉之間,長期在山城安康居住,在市殘聯領導的協調下,在安康城南有了一間2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算是飄零的小鳥在城里有了舒心的心靈小巢。
但在心里,家鄉是我的根,身上流的血液像家鄉的河流一樣涓涓流淌。今年我有幸兩次回家鄉,再一次次親近故鄉的熱土,我的眼淚簌簌流淌。我只想用手中一支筆推介家鄉,也希望諸多文友手中的筆,宣傳家鄉,把家鄉這樣一個待字閨中的朦朧面紗緩緩掀開,讓她的無窮魅力徐徐展現在世人面前。
屈指算來,我離開家鄉銅錢關已有20年整。那是2004年的6月2日早晨,蒙蒙細雨中帶著離愁別緒,搭上了去往異鄉的班車,這次扭頭一走,意味著我與家鄉的紐帶又一次割舍開來。
在這之前,我在家鄉當新聞通訊員,寫下100多篇關于銅錢關的新聞報道,并連年受到當時旬陽縣委宣傳部門的表彰獎勵,當地政府按照我所見報的稿件篇數,給予可觀的經濟和物質獎勵,使我堅持寫作,筆耕不輟,有了面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在家鄉當報道員的時候,迎來了三秦都市報作家陳奮翔先生的關注,專程從西安過來,并在當時旬陽縣殘聯的陪同下前往銅錢關采訪我,寫出了長篇人物通訊《王庭德的高遠志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市慈善協會的好心撮合下,才得以找到了一個暫時落腳的地方。先后在安康漢濱區和西安的電子企業上班,兜兜轉轉,還是離不開和書本文字打交道,最終在安康市圖書館得以謀生。
因為平凡,所以經歷。無論是在家鄉,還是在漂泊的路上,我沒有忘記家鄉的養育之恩,也一度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西安電視臺專程讓我帶回家鄉拍攝采訪,三秦都市報、華商報和安康日報等眾多媒體,以及安康眾多文友相繼來銅錢關,我的出生地采風。
陽春三月,安康一眾文友前往銅錢關鎮五龍灣參觀采風,采訪我的家鄉出現的中國好人楊厚根,文友們紛紛寫出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在省市報刊文學欄目頻頻亮相,極大地提升了家鄉銅錢關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時隔兩個月后,家鄉領導主動發出邀請,希望通過組織的出面邀請,讓安康眾多的作家朋友們前來采風,觀賞國家級第三批傳統村落——旬陽市銅錢關鎮七里村、湛家灣村、萬福村,在時光穿梭中感受靜謐之美。
眾文友欣賞完三個國家級傳統村落,都不由自主地感嘆,此行不虛!人生無憾!留戀在傳統民俗古村落中,讓古老的村落在文友的筆墨之間煥發新的生機,精美詩文仿佛賦予了古村落新的生命。而故鄉給了我一顆悲憫的情懷,讓我關注世間的聚散離合人生百態;家鄉給了我寫作的愛好,讓我傾情于大自然的山川草木風花雪月,歌贊于那些種種的至真至善與至美。
家鄉給了我精神的財富,兩次的采風讓我這個久居此地,飄零城市的讀書人,給家鄉注入了一絲書籍的馨香。因為兩次故地重游,不管是中國好人楊厚根,還是家鄉的接待美女領導,都不由自主地對兩部拙著——自傳體長篇紀實文學《這個世界無須仰視》和詩歌集《心靈的燈盞》念念不忘,給予高度謬贊!讓我心懷感激與感恩。正因為書香浸潤了我,但各級黨委政府給予了我太多的榮譽——“省殘疾人優秀作家”“陜西好人”“陜西省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師”“第四屆安康市道德模范”,首屆安康市“自強不息好青年”等等榮譽稱號,讓我在前進的路上信心百倍。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即使整個世界成了一個村落,我們心中永遠都會有家鄉的概念。據說世界上有流浪民族,那種到處漂泊的人,沒有家鄉,一定會像沒有根一樣孤獨,家鄉是我的書中永不褪色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