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久剛
走進白河縣鄉村,還依稀可見一些石板房,歲月的滄桑并沒有擊倒它們,流逝的時光也并沒有帶走人們對它的思念。它簡潔但不簡單,凝結了數代匠人的心血,它大多以石條或石塊砌墻,墻壘至5至6米高,以石板蓋頂,風雨不透。總之,除檁條、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一切都樸實無華,固若金湯。
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但采光較差。石木結構建筑多分布在陜南各個縣區鄉村,材料是石料和木材。石頭民居的木構房架都包在墻體里面,對木材選擇裕度比較大。房屋的承重結構是穿斗式木構房架,石料只作圍護結構和屋面防水材料。由于石板房的結構形式是“內木外石”,柱子需要粗一點的木料,而穿斗式的梁架部分所需要的木料就比較細了。農戶多布置在依山傍水的平緩地帶,周邊環境優美,溪流環繞,果木成蔭。利用地形的高差,選擇宅基并靠山而建,發揮山地豎向組合的優勢。建筑物的朝向也順應地形的變化,平面靈活多變,并與周圍自然環境結合,體現山地建筑的風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的步伐不斷前進,石板房也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但不管怎樣,傳統的石板房建筑曾是廣大農民群眾建筑中最閃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