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東
這篇祭文醞釀了30年,30年來魂牽夢繞心祭的這位主人,就是我的大哥,朱浩。
前些日子,回到我50年前的知青點,途徑大哥當年的知青村組,眺望張灘余灣公路右側山坡下,那片熟悉的樹林環繞一排排民居,我的內心酸楚酸楚的。1975年3月20日,我們同步出發,次年,三弟在父母的鼓勵下,也到余灣大隊插隊勞動當知青鍛煉。
1995年3月9日,大哥離開了他心愛的講臺,那年他剛過38歲,風華正茂、揮斥方遒之際,疾病奪走了他的生命。家人、親戚悲痛不已,難以接受這樣的殘酷事實,特別是我的父母,老年喪子的痛徹,讓他們多年緩不過精神來。
30年來,我每時每刻都在想念著大哥,也深深自責,沒有及時提醒鞠躬盡瘁的大哥。正是這樣的緣故,這篇祭文始終未起筆,還怕寫不好,表達不了親人們對大哥的思念之情。翻開QQ珍藏的家庭文檔,看到我們1965年來安康時兄弟三人珍貴的合影照。
大哥是我們的好兄長
敲擊鍵盤的雙手很沉重,很緩慢。大腦一會浮現著大哥在平利陪伴著父親,一會浮現著大哥回到安康,我們兄弟三人共同在夜校補習迎接高考的場景,一會又浮現著他站立在鐵路中學繪聲繪色授課的風采。
2023年,大哥的孩子整理他生前的圖片后發給我,其中一張是大哥初中階段在平利勞動間隙與農民合影的情景:低矮的農舍窗前,他穿一雙深筒膠鞋,身上沾滿泥濘,臉龐消瘦,卻面帶微笑。當年他十三四歲就開始了獨立生活,陪伴父親一道吃盡苦頭。這段煎熬生活,讓他得到了歷練,經受了考驗,一直到高中才回到安康。他去世多年,他所在生產隊的農民朋友,見到我仍說他的好,這都源于他心系農村對腳下土地的敬畏,對農人的深情理解。
大哥是我們兄弟中第一個參加工作的,他憑毅力考取了大學,繼而轉變成為鐵路系統教育工作者,他激勵著我潛心耕耘追求不止。
1989年,我和小弟先后到省城進修深造,大哥一家再次替我們擔當重任。尤其是我孩子幼小,大哥和大嫂主動將我的孩子接入家中照看,為我排憂解困。當時他們的孩子也小,也處于爬坡艱苦階段,然而大哥和嫂子都伸出了援手。大哥一家對我們的恩情,我們全家永生難忘。后來小弟成家,哥嫂同樣呵護有加。
大哥是個事業型的人
大哥短暫的一生中,他的同學,他的同事,對他的人格魅力口碑相傳。他對學生發自內心的呵護,用掏心掏肺不為過。
我們兄弟三人中,大哥學習極有天賦,學業始終引領著我們兄弟。他的書籍裝幀最整齊,作業文字書寫最清秀,教案是年級組乃至全校數一數二的范本。大哥學識淵博,他留下的書籍、圖片和文字,我都有著契合點共鳴聲。
大哥把教育事業視為使命,他把自己所學所識,全部奉獻給三尺講壇,將自己的教研心得書寫在黑板上,他的學生至今不忘緬懷恩師,常常回憶起他在校園的朗朗笑聲。
大哥是個大孝子
大哥前半生大多時間陪伴著父親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也飽受煎熬度過了一個個忍辱負重的日子。平鎮兩縣交界處,眾多崇山峻嶺溝壑湍溪的公路建設工地,都留下了他和父親患難與共的身影。
1997年,父親在“白發送黑發”的煎熬中離世。我們特意將大哥的陵墓安放在父親陵墓下方。大哥生前與父親相依為命時間最長,世后30年他一直以父親為鄰。2022年底,母親去世合墓回到了父親身邊,大哥以行動化作遺言,呵護著父母。
每到清明時,我們祭奠生養教育我們的父母,也致敬大哥的無私忘我。我們默默回放著大哥生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也向大哥匯報著成長收獲。
大哥值得我永生緬懷
大哥碑文很簡略。他最后的工作單位是安康鐵路分局普教委。記得2000年我受命到鐵路分局專訪鐵路系統支援紫陽毛壩搶險救災事跡,當時熟悉大哥的同仁們,紛紛對大哥的離世深表惋惜。大哥在教委與宣傳口朋友多,他是作者也是報道組織者,很多都是他過往的摯友、同事和師生。
大哥的口碑是干出來的,他走到哪里就在哪里發光。無論什么崗位,他都飽含真情與激情,他眾多教研成果成為鐵道部鄭州局典范。我們從他各種榮譽證書中,感受著他所釋放的思想積淀和重量。
2023,大哥的孩子39歲(大哥離世時他11歲),他的微信里追思與父親的生活片段,我們邊讀邊眼淚盈眶,如今他們都為人父母,更加懂得珍惜一路艱辛和一切努力。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大哥,就是我心中那棵樹、那朵云、那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