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平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一年一季的養蠶即將開始,一提到養蠶,大部分人覺得辛苦,可謂“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梨水足、望年豐”。但宋朝詞人對蠶桑獨有情種,翻閱描寫蠶桑的宋詞,字里行間的詩情畫意,愉悅之情撲面而來。
辛棄疾的“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描寫了春季路邊的桑樹柔軟的細條綻放嫩芽,東邊鄰居的蠶種已開始催青了;“誰家寒食歸寧女,笑語柔桑陌上來”,在這清明節不知誰家女兒回娘家,笑語盈盈地從長滿桑樹的小路上走過來;“青裙縞袂誰家女,去趁蠶生看外家”,那穿青裙白衣的是誰家之女,利用蠶眠時節去走娘家;晏殊的“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描繪了在采桑時相遇,東鄰女伴笑得很開心;蘇軾的“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描寫村外麻葉層層發光,村內誰家煮繭取絲使得滿村飄著蠶蛹的香味。“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描繪了江南農村初夏季節,家家蠶戶繅絲的繁忙景象。
宋代蠶桑生產技術條件比較落后,在男耕女織的年代養蠶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從宋詞里形象地讀出宋人養蠶采?壗z過程的歡快情緒。時至今日,蠶桑生產條件已逐步現代化,養蠶省力化程度加快,減輕了勞動強度,蠶;爻尸F園區化、多元化、景觀化、融合化發展,新時代蠶桑產業為鄉村振興賦予新的詩情畫意。蠶桑絲綢產業一直是安康傳統的優勢特色產業,安康養蠶歷史悠久,是我國蠶桑發源較早的蠶區之一,雖然過去受歷史周期等影響,但古老的產業仍舊穿越了時空,進入現代而經久不衰,隨著新技術、新理念、新方式的不斷延伸,整個產業正加速掙脫“一根絲”上的束縛,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