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鵬
春天的到來首先在陽臺上,家里養的那幾盆常見的花草談不上精致和秀美,不過那紅的綠的顏色卻能準確傳達春天的信息。不經意間親眼見到了一朵山茶花的凋落,懷著對未知的期待總覺得包含著某種啟示,總想窺見些預知,最終還是常識提醒我這是春天的進程遺落的痕跡。幾盆吊蘭生長得有些繁雜凌亂,修剪下的枝條卻舍不得扔掉,便找來了些瓶瓶罐罐插著,灌些水就能活。吊蘭開出的花很普通,也沒有香味,談不上雅致美觀,卻總想養著。這些吊蘭的枝條好像讓我悟出了些什么,我卻又說不清到底是什么,最后歸結為可能是一種習慣和對春天的態度,農民的基因讓我覺得季節到了總要種點什么才是對生命的一種樸素的禮遇和尊重。
出生在農村工作在農村,農村是我認知的基礎來源,樸素的感情也是真摯的。現在想起以前學習之余參與的農業生產勞動,汗流浹背的感受仍然清晰,體驗過疲勞后的胃口好,搶抓節令吃飯只遵從簡單和頂餓這兩個原則。尤其是五一勞動節連續勞動幾天后就會厭惡,開始是埋怨父輩地種得太多,后來是埋怨生產方式的落后,再到后來就想著一定要逃離土地。當然這些話從來沒有在勞動的時候說出來過,因為父輩侍弄土地的辛勞和豐收的喜悅總能讓這些無心的埋怨淡化許多。
后來工作了,參加農業生產的頻率減少了,不過春秋兩季依舊是雷打不動的要參與,畢竟父輩們都還依靠著土地。近兩年似乎還有些盼望參與到播種和收獲中去,有時甚至還想要帶著孩子一起去參與。我始終希望能通過勞動實踐來助推對孩子對生活的認知。當下我能做到的就是讓孩子在勞動實踐中明白糧食的來源,讓他明白為什么不能浪費糧食,讓他明白春日不光有和煦的風。也許他暫時不能明白全部關于春天的意義,那他也一定也會記住春天是播種的季節。
值班的時候我喜歡到單位后面的千畝荷塘里走走,我已經看了荷塘十年,所以并不是為了看風景,到荷塘里走走似乎成了一種習慣。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感受,譬如夏天的荷塘是喧囂熱鬧的,冬天是沉著冷峻的。
春天的荷塘確是安靜的,岸邊的嫩芽自由舒展,荷葉和那頑皮的小龍蝦還在泥里萌發蘇醒,偶爾幾只野鴨在水面弄出些褶子,也沒有蕩漾開新芽的倒影,溫柔含蓄又和諧共生,美得靜謐又單純。
都說是春風吹綠了大地,是春雷喚醒了萬物,我更贊同是土地孕育了春天的欣欣向榮,人們在春天播下種子,秋天一鐮鐮地收割,我想這期間的付出和汗水,肯定糅合了一些無奈和不舍的復雜感情,
春天還是有些期盼的,父輩們盼望的是風調雨順,我和他們一致,期盼鳳凰山的春雪悄然消融,滋潤月河匯入漢江,期盼花開花落歲月如歌,期盼一切的美好如期而至,遇春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