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正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兩個根本”為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強了信心、明了路徑、添了動力。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樹立“抓產業扶貧是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的根本之策和根本出路”的理念,著力把貧困群眾鑲嵌在產業鏈上,形成特色產業脫貧之路,就一定能答對產業扶貧這道“多選題”,答好高質量脫貧摘帽這道“必答題”。
一、摸清縣情家底,一門心思抓到底
黨的十八大以來,漢陰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干群,緊緊圍繞“1533”發展布局和四大戰略,在產業發展上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階段性成就,但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和高質量脫貧重要論述要求,對比省市要求、兄弟縣發展情況和全縣群眾的期盼,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短板,主要表現在:一是產業發展定位上“低且慢”,缺乏雄心壯志、科技含量和品牌意識,如申辦地理標志、富硒原產地等不夠積極,漢陰美食和文化產業發展規模效應不夠凸顯等,反映出“生態牌”、“富硒牌”、“三沈牌”打的不夠響、不夠好。二是產業發展方式上“散且弱”,缺乏科學謀劃、共贏共享、一抓到底的魄力,各自為陣、零零散散、東敲西打,如黨代會提出的“1533”發展布局,還未真正實現從“游擊戰”向“協同作戰”的轉變,有的地方和部門對“三帶三產業”光說不練,喊的聲音大,但最后落實的少,或因缺少抓手而束之高閣。三是產業發展規模上“小且雜”,缺乏“叫得響、立得住、走得出”的特色品牌,尚未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主導產業發展格局,產業的支撐作用和品牌的帶動效果不足。面對困難和挑戰,堅決不能安之若素、三心二意、無所作為,必須正視不足、心無旁騖、奮起直追,必須摸透家底,找準定位,聚焦產業建設一門心思抓到底,吹響高質量脫貧摘帽沖鋒號。
二、做實“四級規劃”,一張藍圖繪到底
抓實產業必須規劃先行、謀篇布局、落細落小,建立健全縣、鎮、村、戶“四級規劃”體系,一張藍圖繪到底。戶規劃要精準到人,根據每戶的不同情況,因戶因人精準施策,干部群眾做到“兩個熟悉”,即熟悉發展規劃、熟悉幫扶措施;村規劃要精準到戶,處理好長效與短需、傳統與新興、政府主導與群眾主體的關系,立足生態優勢,做好農旅融合“大文章”;鎮規劃要緊扣全縣發展藍圖,綜合各村要素,突出鎮域亮點,避免產業發展的同質化、低質化傾向;縣規劃要對接全市發展定位,圍繞建設西北生態經濟強市目標,積極踐行“兩山理論”,不漏一鎮,不漏一村,走農旅富民特色產業脫貧之路。堅持“四級規劃”并舉,真正把產業規劃、獎補和扶持政策形成漢陰特色,做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
三、聚力“十大重點”,一個目標干到底
抓好產業必須緊盯目標、突出重點、穩扎穩打,圍繞“種(植)、養(殖)、加(工)、(旅)游”產業,聚焦“十大重點”,努力實現“短期促增收,長期保穩定脫貧”的目標。
一是因地制宜抓產業。堅持“六個精準”,做到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以老帶新,以新促老,讓老的興起來,讓新的狀起來。
二是激發內生動力抓產業。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不大包大攬、不包辦代替、不養懶漢,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切實解決內生動力不強的問題。
三是因勢利導抓產業。政府抓主導、抓培育、抓獎補、抓大戶、抓合作社,切實防止形式主義,不搞花拳繡腿,不做表面文章,根據市場規律增強群眾抗風險能力。
四是項目支撐抓產業。發揚“四千”精神(千思萬慮、千山萬水、千言萬語、千方百計),悟透政策,超前謀劃,精心對接,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支持,形成拳頭產業。
五是鎮園聯盟抓產業。圍繞“兩園”和企業需求,真正與市場無縫對接,形成山上建基地、川道建工廠,把“鎮園聯盟”落到實處。
六是能人帶動抓產業。學習借鑒塘約經驗,強化部門協同、社會合力、基層活力,鼓勵和促進本土人才、資金回流,用長遠的眼光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以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促進長遠發展。
七是社會扶貧抓產業。政協組織要自覺擔負起主抓社會扶貧的光榮職責,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著力調動社會各界積極因素,鼓勵各界人士支持扶貧、參與扶貧,推動“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八是蘇陜合作抓產業。要抓住蘇陜合作的重大機遇,尤其要把項目資金、人才資源投入到產業鏈上,真正為產業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九是鄉村振興抓產業。對標《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早研究、早謀劃、早部署,找準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結合點和著力點,推動兩者有機銜接、互促共進、長效發展。十是黨建引領抓產業。選好支部書記和帶頭人,提升村“三委”班子抓產業、興產業、促振興的能力和水平,建設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夯實執政之基,守護活力之源。
行百里者半九十。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全體政協委員和機關干部必須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第一要務,堅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第一責任,堅持把全面從嚴治黨作為第一自覺,堅持把消滅貧困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第一目標,聚合力、建真言、獻良策、出實招,為全縣如期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建設“小而美”、“小而強”、“小而實”、“小而雅”的幸福漢陰貢獻更多政協智慧和力量。(作者系漢陰縣政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