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安康僅存中學4所,學生537人,教職工43人;中等學校2所;小學418所,學生2萬人,教職工895人。新中國成立后,安康專署針對全區教育實際狀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工作規定要求,酌情合并一部分學校,逐步改革教育內容。經過3年的清理、恢復、整頓和改造,小學教育在恢復中有了較大發展。從1952年秋季招生開始,實施中央和省委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取消初小和高小兩級共修6年的分段學制,實行小學修業5年一貫制。
1950年10月13日,省教育廳發文恢復石泉中學、漢陰中學。從1951年起,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各縣紛紛恢復中學。1956底,全區中學發展到16個,在校學生增至6445人,教職工395人。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安康地委將文化工作列入議事日程。1950年7月,地委組織成立了安康專區文化聯合會籌備委員會。隨后立即召開安康專區文代會,正式成立專區文化藝術界聯合會,下設文協、劇協、音協、美協四個協會,開展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文藝宣傳活動,在當時各項工作中發揮出積極的推動作用。
1950年2月,安康人民文化館在安康城區鼓樓街成立。1950年7月,中共安康縣委以安康中學“活力素劇社”為基礎組建安康縣暑期宣傳隊,同年8月全隊進入黨校學習,正式編制為安康地委文藝工作隊,后改為安康文藝工作團。同年,在安康同心社和西關自樂班的基礎上成立安康人民劇院,使古老的漢調二黃邁出了新的步伐。1951年9月,陜西省文化廳派出電影教育工作隊第一隊,首次來安康放映有聲電影《翠崗紅旗》《白毛女》和彩色電影《解放了的中國》。1949年12月即成立了安康專區新華書店,1950年2月,安康新華書店正式成立,促進了全區文化水平的整體提高。
新中國成立前,安康城鄉環境衛生極差。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把關心人民生老病死當著頭等大事。1950年初,在中共安康地委的領導下,成立安康專員公署衛生科,由此拉開了安康衛生醫療恢復和發展的工作序幕。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到1952年年初,陜西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其改為安康人民醫院,暫時解決了安康人民重病就醫難問題。
這一時期,針對各種傳染性疾病蔓延的情況,黨和政府領導安康人民積極開展衛生防疫工作,把“預防為主”作為衛生工作的方針之一,在全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新中國成立前肆虐橫行的烈性傳染病逐漸得到有效控制,講衛生、愛清潔成為大多數人的自覺行動。
(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