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甫,1909年6月出生于白河縣。192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任湖北省農協糾察隊長、中共鄭州市委青年委員等職,不久被捕入獄,出獄后被黨組織派往開封工作。
1928年夏,中共河南省委遭國民黨破壞,黃正甫與黨組織失去聯系。1930年10月,黃正甫回到白河卡子東壩播撒革命火種,發動農民武裝,在與紅三軍創建的鄂西北革命根據地取得聯系后,策動起義,在界嶺錐子石創建了白河縣唯一的一塊農村革命活動地。
1932年春,農民武裝被白河民團偷襲沖散,黃正甫離開白河到了鄭州。1932年夏,黃正甫到北平。1933年,與東北流亡青年春圃、張瑞在北平創辦《明日》半月刊,宣傳抗日,喚起民眾,不久即被當局查封,三人被捕,因證據不足被釋放。1936年,黃正甫到河南新蔡私立小學和鄭州師范任教,利用講臺傳播馬列主義。1937年9月,到黃河北抗日前線,參加國民黨第一戰區第四游擊支隊打游擊。
1938年8月,在任國民黨第一戰區第四游擊支隊劇團副團長期間,準備拉部分武裝參加新四軍,因消息泄密被捕,經其叔父、國民黨立法委員黃統請國民政府監察院長于右任出面保釋,黃正甫才得以出獄。
1939年冬,黃正甫奔赴延安,先后在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學習,第二年在陜甘寧邊區政府工業局工作,1941年調綏德師范任教。1943年4月,黃正甫通過審查,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6年8月,黃正甫受中共西北局委派回白河開展地下活動并做黃統的統戰工作。回到卡子東壩后,他積極發展黨員,1947年3月,在卡子東壩界嶺建立了中共陜西(陜鄂)邊界工作委員會,黃正甫任書記,直屬中共關中地委領導。1947年9月、11月工委兩次決定發動武裝起義,均不幸失敗。
1948年初,得知叔父黃統回鄉省親,黃正甫積極動員他棄暗投明,黃統的思想認識逐漸傾向共產黨。1948年8月13日,黃統等55名國民黨立法院立法委員在香港通電全國,主張和平,聲明脫離國民黨反動政權。
1948年4月1日,中共豫陜鄂第四軍分區第十二旅攻克白河縣城,黃正甫再次發動武裝起義,消滅了出逃的國民黨白河縣警察大隊。白河縣解放,成立了白河民主縣政府,黃正甫任副縣長,陜西邊界工委撤銷。新中國成立后,黃正甫歷任均縣縣長、武漢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紀念館館長、武漢市第五屆政協委員等職。1980年7月28日,黃正甫因病去世。
黃正甫的一生,不管是和黨組織失聯還是獨自開展地下工作時期,他始終堅守信念,為黨工作,正如他自己寫道:“我在睡著和醒著的時候都懷念著黨,在百般艱苦中仍艱苦地工作,雖然成績很微小。甚于愛護我的生命,我愛護著黨員稱號。”體現出一個共產黨人堅定不屈的精神品格。
(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