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按照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加強黨建工作,適時在安康地區組織武裝暴動,開展游擊戰爭,建立蘇維埃”的指示精神,中共陜南特委派特派員王辛德領導國民黨駐安康綏靖軍(簡稱安綏軍)炮兵營副營長、共產黨員袁作舟等人開展兵運工作。
1933年5月初,在安綏軍中建立了安康地區綏靖軍特別支部干事會(簡稱安康軍特支),隸屬中共陜南特委領導,梁布魯任書記,不久梁布魯調離安康;同年9月,王辛德接任書記。安康軍特支成立后的工作重點是組織安綏軍士兵的武裝起義。經過半年多的積極工作,安綏軍中的黨員和受黨影響的群眾約有100多人。
1934年1月,安康軍特支先后兩次報告中共陜南特委,請求批準在安綏軍中組織武裝起義,陜南特委全面分析了安康形勢,認為準備工作尚不充分,主客觀條件不具備,時機還不成熟,指示暫時不要組織起義,決定派新任特委軍委書記汪鋒到安康面達特委決定。陜南特委給安康軍特支的指示尚未發出,汪鋒也尚未抵達安康,安康起義卻已經爆發。安康軍特支在未得到陜南特委批準的情況下,堅持發動起義的原因有兩條:一是安康城內空虛,起義武裝力量占絕對優勢;二是安康土西門外有廟會,能得到群眾支持。
1934年2月21日(農歷正月初八),是安康土西門外劉化真人廟會日,每年此時唱戲放花,軍民人等逛會者眾多,敵人疏于防范。同時,安綏軍司令張飛生率部在漢陰、石泉圍剿其叛屬沈壽柏部,安康城內兵力比較薄弱。安康軍特支認為這是組織士兵舉行武裝起義的好時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隨即決定2月22日晚發動起義。
2月22日上午,安康軍特支在西藥王殿召開黨員和骨干分子會議,部署起義具體工作。會上宣布,當晚9時起義,并約定起義后在西藥王殿山下會合,經紫陽縣去川陜革命根據地。然而,在動員士兵參加起義的過程中不慎泄密。下午6時,王辛德和軍特支宣傳干事、特務三連副連長王泰誠發現特務三連連長已開始采取防范措施,正集合士兵點名講話,王泰誠當機立斷,決定立即舉行起義。王辛德和王泰誠率領特務三連,前去攻打安綏軍司令部。尚未攻克之際,又與前來鎮壓的補充團遭遇,雙方展開激烈巷戰。經過1個多小時的激烈戰斗,終因敵眾我寡,王辛德、王泰誠只得率領起義人員從小北門撤出安康城。由于起義提前了3個小時,迫擊炮營倉促應變,安康軍特支軍事委員袁作舟最后率領迫擊炮營一部分起義人員撤出安康城。
突圍出來的人員共69人在西藥王殿山下會合,安康軍特支立即召開全體會議,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第一縱隊(簡稱“紅一縱隊”),袁作舟任縱隊長、王辛德任政治委員、王泰誠任游擊指揮。會議號召打倒軍閥官僚資產階級,建立漢江流域蘇維埃政府。紅一縱隊連夜出發,沿漢水西進。2月28日,部隊在紫陽縣毛壩亂石子溝遭到國民黨地方民團截擊,王泰誠壯烈犧牲,王辛德等50余人被俘。在去刑場的路上,王辛德高呼口號,視死如歸,英勇就義。僅有袁作舟等4人突出重圍。
安康起義是在中共陜西省委遭受第三次大破壞、陜西地區的革命斗爭出現嚴重困難的情勢下發動的,震懾了敵人,教育了人民,鼓舞了群眾的斗志,具有重大影響和深遠意義。同時,對配合川陜革命根據地陜南蘇區的斗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市委黨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