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繼剛(1908-1938),又名常伯。陜西省漢陰縣人。
1927年,沈繼剛畢業于漢陰縣高等小學堂。1931年,考入西北軍官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安康綏靖軍沈璽亭部任排長。1935年,因何振亞寫信策動他發動兵變起義,被沈璽亭截獲,潛逃至西安匿居,經商。1937年,棄商從戎,率領30余人,攜帶長短槍六支,返回漢陰縣龍王溝,參加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西安事變后,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主力北上時,非常倉促,有一百多名傷病員留在陜南,北上途中又有許多戰士掉隊,幾支小游擊隊也未及收攏。軍長何振亞、參謀長沈啟賢便令在軍部工作的沈繼剛留下,沈繼剛被指定為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余部軍長,沿用陜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番號,繼續在原根據地堅持斗爭。抗日第一軍余部收攏沈繼林、湯能金兩支游擊隊,聯合安康北山胡寶玉游擊隊、紫陽盧楚恒抗日義勇隊、旬陽段啟政抗日武裝、鎮安縣申福堂游擊隊等,隊伍曾發展到2000余人,組成“抗日后援軍”。1937年夏,該部大部開赴渭南縣孝義鎮,為國民黨陜西當局收編。但是,由沈繼剛、徐海山領導的抗日第一軍余部仍在原根據地堅持斗爭。遭到國民黨反動當局的不斷“清剿”,1938年7月26日,因叛徒出賣,沈繼剛遇害于寧陜縣丁家梁。
新中國成立后,1973年,漢陰縣革命委員會追認沈繼剛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