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區工廠是促進經濟恢復性增長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最佳結合點
——郭青同志在全市推進新社區工廠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2020年9月20日,根據錄音整理)
剛才,5位新社區工廠負責人介紹了企業發展情況及面臨的問題,邦軍同志就下一步工作講了很好的意見。對于企業提出的問題,尤其是屬于政府層面應該解決的共性問題,各相關部門要立足職能職責,認真迅速加以解決。下面,我結合近期的調研思考,講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將培育發展新社區工廠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重要工作來抓
首先,從脫貧攻堅來看。發展新社區工廠是我市脫貧攻堅“五大工程”之一,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出了突出貢獻;仡櫸沂行律鐓^工廠發展歷程,最初階段主要是考慮解決避災搬遷、生態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問題,2012年市政府出臺《關于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意見》,目的也是如此。為什么要就近就業?我提出,打工經濟是不可持續的,它不是以人為核心的,帶來的“三留守”等系列社會問題,使我們付出沉重的代價。我們按照“移民搬遷進社區、土地流轉建園區、農民就地變工人”的綜合承載方式,支持白河、平利等縣試點探索,有計劃、按步驟地把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也吸引了一批在外打工人員返鄉就近就業,我記得當時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是漢濱區引進的眾辰機芯。隨著2015年國家實施精準扶貧和易地扶貧搬遷,特別是深化蘇陜協作和推出“新社區工廠貸”后,新社區工廠步入了從重點突破到全面推進的發展時期,尤其是全市毛絨玩具文創產業呈現井噴式增長,成為脫貧攻堅中發展速度最快、經濟體量較大的扶貧產業。目前全省大約有1000多家新社區工廠,而安康就有623家。在2019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織的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評選中,有關方面看好安康新社區工廠,但有的同志提出,新社區工廠與山東省的扶貧車間有相似之處,而扶貧車間已經被評選過了,考慮再三,最終選定了安康新民風建設。雖然新社區工廠與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失之交臂,但在全國、全省的關注度很高,已經成為安康脫貧攻堅、經濟發展的改革創新品牌。記得2018年,我在這里主持召開了兩個座談會,一個是包裝飲用水產業發展座談會,另一個就是新社區工廠發展座談會。當時我專門講了新社區工廠與新型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關系,還講了為什么新社區工廠有一個“新”字。從目前發展情況看,完全可以說,只要有新社區工廠在,搬遷群眾的就業和基本收入就有來源、有保障,已脫貧戶也不會返貧。我們相信,新社區工廠因脫貧攻堅而興,但絕不會因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而止,在未來的鄉村振興中也必將作出更大貢獻。
其次,從當前形勢來看。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兩大突出問題。一個是促進經濟恢復性增長的任務異常艱巨。受疫情影響,經濟形勢嚴峻,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大幅下滑,經濟增速從過去連續五年全省第一滑落至全省倒數第二。另一個是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松勁懈怠情緒。雖然我市已實現全域脫貧摘帽,現在處于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期,但仍然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是今年的成效考核比較特殊,是脫貧攻堅期內最后一次,不僅考核2020年度的工作成效,還要對近年來的工作成效進行全面評判,這給我們帶來了巨大壓力。我在9月8日召開的全市脫貧攻堅“對標補短”及重點工作推進會上,包括前段時間在寧陜縣調研時,強調市縣兩級要一手抓脫貧攻堅成果鞏固、一手抓經濟恢復性增長,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求找準促進經濟恢復性增長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結合點,聚力做好二者關聯度高的工作,從目前我市情況看,發展好新社區工廠就是兩者兼顧的最佳結合點。
最后,從鄉村振興來看。培育發展新社區工廠與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密切相關。產業興旺方面,新社區工廠既引領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又促進了人才、技術、資本、管理等要素向農村流動集聚,帶動農村生產力自我革命,實現一二三產聯動融合發展。生態宜居方面,新社區工廠發展的產業都是無污染的生態友好型產業,無論發展多快、規模多大,都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損傷;農民搬遷到新社區就業,原有的舊宅騰退復墾、還綠于山,能夠進一步優化生態環境,促進美麗鄉村建設。鄉風文明方面,新社區工廠使我們的組織優勢得到更好的發揮,抓社區肯定比過去抓若干個自然村落更省勁、更容易,效果也會更明顯。治理有效方面,新社區工廠的發展,有利于改變傳統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有利于推動形成安定有序的社區治理體系。生活富裕方面,發展新社區工廠為廣大農村富余勞動力特別是搬遷群眾提供了就近就業機會,通過提升就業技能、增強自生能力,變“輸血”為“造血”,讓他們持續穩定增收。雖然新社區工廠工資不高,也就兩三千塊錢,但只要工作上多半年,就不會返貧。
第二個問題,“十四五”時期新社區工廠發展的方略
一要明晰奮斗目標。自2011年實施易地搬遷工程以來,我市累計建設易地搬遷安置區1364個、搬遷群眾93.78萬人。未來一個時期還會有生態搬遷、重點項目搬遷等,尤其是西渝高鐵項目搬遷馬上就要啟動,預計“十四五”前期,全市搬遷總人數可能超過100萬人。對應這百萬搬遷人口,我和有關部門研究思考,新社區工廠要力爭發展到1000家以上,這就是我們“十四五”時期的奮斗目標。當然,這還需要相關部門在編制“十四五”規劃時認真調研論證。
二要創新體制機制。要正確處理新社區工廠大和小的關系。我們常說,“船小好調頭,船大好頂浪”。新社區工廠等小微企業靈活性強、自我調整快,在市場環境好的時候勢頭很猛、活力十足,有很好的表現,但遇到市場的大風大浪就容易翻船傾覆。我市經濟增速過去五年一直居全省第一,主要就是市場環境好、中小企業支撐作用明顯,現在疫情的巨浪打來,再加上國際環境的影響,把我們不少“小船”掀翻了,受沖擊很大,不少企業停產退出。今年發展態勢較好的西安市也是如此,中小企業步履維艱,主要依靠大型企業逆勢上揚。我們也要看到,企業的大小和強弱不是完全對應的,企業大不一定強,企業小也不一定弱。比如,日本的一些企業雖然看起來很小,用工也不多,但卻掌握著全世界最頂尖的技術;德國、瑞士的很多企業也是這樣,比如,瑞士鐘表全球聞名,但很多都是家族式工坊,并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所謂大企業。對于新社區工廠而言,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我們都要支持、扶持。既要支持小的聯合重組、發展壯大,提升規模化、標準化、組織化水平,更好抵御市場風浪;又要鼓勵引導大的多到搬遷社區開辦分廠和車間,多下幾個“金蛋”,帶動更多群眾就近就業增收。當前,我市新社區工廠多為“總部園區+新社區工廠+家庭工坊”的發展模式,我認為這是符合安康這樣的山區特點的。現在國際國內市場環境仍然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需要把“小船”綁在一起,形成“航空母艦”,才能夠抵御市場風浪,市委四屆十次全會提出“要加快新社區工廠總部化、集團化發展”,就是基于這樣的判斷。新社區工廠的發展,短期內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但長期影響不會太大,因為我們的產業和產品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比如,玩具、食品、服裝和襪子等等,都是生活必需品。新社區工廠大有大的好處,小有小的好處,合有合的好處,分有分的好處,要根據市場變化,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宜分則分、宜合則合。
我們必須承認,在發展新社區工廠的出發點上,政府的想法和企業的想法不盡相同。政府想的更多的是為群眾創造就近就業機會,企業看上的是我們的優惠政策和勞動力資源。當然,新社區工廠做大了,搬到高新區或者縣域工業集中區,我們也歡迎、支持。但企業搬離社區或離社區遠了,社區群眾就近就業困難了,這些空白點政府要及時補齊,要建設新的社區工廠而代之。企業追求經濟效益,希望招聘的員工都是年輕的、能干的、專業的產業工人,但安康恰恰不能完全滿足,很多工人特別是搬遷群眾的專業化程度不夠,還會經常請假照顧孩子、老人,甚至可能希望將工作帶回家做。“十四五”時期政府要做的,就是將政府工作和企業意愿有機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彌補市場失靈的地方。在此基礎上,對新社區工廠科學合理布局,避免惡意競爭,實現“百花齊放”。
三要以國際國內市場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指引,著力推動新社區工廠轉型升級。今年以來,我市新社區工廠的訂單不同程度受到疫情影響,特別是外貿訂單大幅減少,對此我們提出“優先生產適合國內市場的產品、優先發展本地特色產品深加工”的思路,既想辦法穩定國際市場,又積極拓展國內市場。事實證明,毛絨玩具包括新社區工廠其它產品的國內市場是很廣闊的。在前段時間調研中,我明顯感覺到高收入型的新社區工廠太少,平均工資大多在兩三千塊錢,無法滿足所有人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就業需求。現在一邊是新社區工廠招不到工人,另一邊是幾十萬的農民外出務工,出現這種情況,最大原因就是農民工覺得新社區工廠工資太低,而企業又覺得農民工技能不行、素質不高。大多數新社區工廠做的都是附加值低的產品,給工人漲了工資,企業就沒有了利潤,無法生存下去。這要求我們一方面提升產業競爭力、產品附加值、市場占有率,讓企業利潤高、工人工資高;另一方面,加強工人技能培訓、素質培訓。道理很簡單,只有高技能、高素質的工人才會有高收入。
第三個問題,要齊心協力解決新社區工廠面臨的共性問題,尤其是屬于政府服務層面需要解決的問題
剛才大家談到了新社區工廠發展面臨的一些共性問題,有些是需要用市場機制解決的,得靠企業自身努力,有些問題則是需要政府層面協調解決的,各部門必須高度重視,全力解決好。一個是人才問題。剛才幾家企業都談到了對人才的渴求。有關部門要好好盤點一下新社區工廠的人才需求情況,近期組織安康學院、安康職業技術學院和西安的一些專業院校,與新社區工廠洽談對接,幫助引進一批技術骨干人才和高端設計人才,F在高等院校也很注重產學研結合,前段時間西安美術學院就與我市達成了產學研示范基地項目建設框架協議,共建安康市毛絨玩具文創研發中心,共同開發毛絨玩具創意產品。將來,安康學院、安康職業技術學院等本地院校,在專業學科設置上,要以服務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為前提,有的放矢培養人才,這樣也有利于大學生就業。如果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當地急需的人才,學校卻沒有,也是教育資源的浪費。一個是金融扶持問題。市級財信擔保一定要和我市產業支持方向、產業政策結合起來,小額信貸和紓困基金、還貸周轉金等由政府撬動的資金也是如此,政府支持哪些產業,金融政策就要重點扶持哪些產業。這一點要堅決做到,否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還有一個就是政策落實問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為支持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市上出臺了一系列惠企扶持政策,目前來看,有的政策落實的比較好,真正起到了為企業紓困解難的作用,但也有一部分政策落實不到位。之所以落實得不好,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政策本身脫節、不接地氣,企業不需要、用不上,而企業需要的又沒有;一個是相關部門作風不實、落實不力。對于政策本身的問題,有關部門要抓緊完善和提升。對于部門落實不力的問題,要加大跟蹤問效和督辦落實力度,著力解決將政策束之高閣、不推不動等“庸懶散慢虛粗”作風頑疾,情節嚴重的要從嚴追責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