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葉佩
位于紫陽縣城關鎮的仁和社區,是“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占地面積260畝,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共有安置住房41棟,安置全縣15個鎮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1940戶8132人。
該社區自成立以來,不斷完善工作方式,采取有效措施,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快融入,努力為易地搬遷群眾搭建一座“幸福城”。
重塑生產方式,群眾“業安”能致富。讓大家有事干,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核心,把勞動力送出去很重要,把人留下來同樣重要。為此,仁和社區有計劃、有組織成規模輸出勞動力的同時,積極推動剩余勞動力就地化解,優先安排易地搬遷群眾就近上崗就業。截至目前,該社區共幫助780人實現了外出務工的愿望,安排居民就近就業1050人,讓他們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愿望。
“搬遷群眾進城入鎮后,打破了原有的血緣、親緣、地緣關系,我們社區的多數群眾都沒有過縣城的生活經歷。”仁和社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搬遷群眾盡快適應新生活,該社區創新打造“實訓空間”,在里面購置了煤氣灶、電磁爐、抽油煙機等現代生活用品,社區黨員干部手把手教會群眾如何使用電器,經常在水電工、維修工等角色之間來回切換,通過“心連心”的服務,有效緩解了搬遷群眾故土難離的思鄉情結,切實增強了融入感、歸屬感和幸福感。“群眾搬到哪,黨組織就跟到哪,便民服務就延伸到哪。”社區黨員干部經常這樣告誡自己。
為了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仁和社區充分發揮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作用,開展創建“多元化網格工作”,持續推動網格“精細化”管理。通過設立網格員,建立上下聯動機制,開展民意收集、困難幫扶、矛盾調解等工作,特別對于群眾反映的重點難點問題,及時向上反映、協調解決,讓網格化管理落地、生效,做到讓搬遷群眾辦事有地方、議事有組織、糾紛有人管、困難有人幫。
相比“心不安”,改變一些群眾“等靠要”思想更為迫切。針對部分搬遷群眾思想觀念落后的實際,仁和社區黨組織強化思想教育引領,加大精神文明培育,幫助搬遷群眾“換思想、富腦袋”。社區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致富帶頭人與1940戶搬遷群眾結成幫扶對子,常態化開展黨員聯系到戶、民情走訪到戶、政策宣傳到戶、產業對接到戶、精準服務到戶“五戶”行動,以“黨員領”帶動“群眾干”,讓群眾遇事第一時間有人找、有人幫、有人帶。同時,邀請脫貧致富典型,為搬遷群眾“打雞血,注動力”,激發搬遷群眾勤勞致富的主體意識,強化靠雙手致富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