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鄒益山
“我一個人過上了好日子,這不是我的夢想。鄉親們都能過上好日子,才是我成立公司的初衷,也是多年來奮斗的理想。”道出這句心聲的是安康市第四屆人大代表、紫陽縣第十八屆人大代表、陜西紫陽春富硒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江祖友,是當地家喻戶曉的“制茶大師”,也是茶鄉人的“扶貧代表”。近幾年,他采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大力發展紫陽富硒茶,建設富硒茶種植基地和茶業示范園區,積極主動投身于產業扶貧當中,結對幫扶5個深度貧困村,帶動2000余貧困人口年均增收2100元。
1961年出生的江祖友,1981年參加工作后成為當地公社糧管所的一名保管員,1984年離職創業,當過“茶販子”,做過“茶滾子”,通過30多年的艱苦奮斗,他締造了自己的茶葉品牌“紫陽春”,2005年創建了陜西紫陽春富硒茶業有限公司,并躋身于“全國富硒茶產業知名品牌創建示范區示范企業”,是茶鄉紫陽飛出來的茶界“金鳳凰”。
茶葉是安康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茶葉主產區覆蓋了市內貧困區域。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如何最大限度地動員精準扶貧戶參與到茶葉產業發展中來是江祖友時常思考的問題。2018年1月,在市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江祖友提交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茶葉產業建設力度提升精準扶貧實效的建議》。從編纂規劃、制定辦法到出臺政策、打造品牌等方面提出了切合實際的建議,建議有理有據,當即得到市縣領導的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了《安康富硒茶品牌建設五年行動計劃》《安康富硒茶創新行動計劃》《安康富硒茶品牌整合方案》《安康富硒茶團體標準》《紫陽縣茶產業創新轉型升級發展扶持辦法》等一系列產業政策文件,專門成立了全省唯一一個地市級茶葉局,建立起“政府引領、園區承載、部門幫扶、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將安康富硒茶作為全市農業五大產業的首位產業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來打造。截至目前,全市有10縣區108個鎮辦發展茶產業,覆蓋315個貧困村、3.9萬貧困戶、12.3萬貧困人口,工業產值突破100億元,實現貧困戶均增收2650元。僅紫陽全縣茶園面積達25萬畝,年產茶葉8800余噸,綜合產值近50億元。紫陽春富硒茶業有限公司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壯大,公司年產茶量達38噸,產值3000余萬元,帶動1500余戶增收,成為農業產業化市級重點龍頭企業。
脫貧攻堅戰役全面打響后,江祖友積極響應市縣人大常委會號召人大代表助力脫貧攻堅的倡議,公司結對幫聯紅椿鎮大青、白兔、上灣、紀家溝、侯家坪五個深度貧困村548戶、2246人,占紫陽縣深度貧困村總數的七分之一。2020年,紫陽春公司訂單收購貧困戶茶葉鮮葉5.6萬公斤,帶動貧困戶增收469萬元;吸納21人長期務工,人均月工資2300元;季節性用工30人,年均增收9000余元。2019年,向貧困戶分紅41.2萬元,2020年達53萬元,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人大代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擔當。
為了幫助貧困群眾增收,江祖友將貧困戶納入公司茶葉產業發展鏈條,帶領技術員輪流到各村開展茶園管理、茶葉采摘技術培訓,公司優先、優價收購貧困戶鮮葉,連續三年年均支付鮮葉款穩定在470萬元左右。紅椿鎮紀家溝村在冊貧困戶吳世玉家里雖然有10余畝茶園,但是由于缺少務茶技術,增收渠道單一,日子依然過得緊張,江祖友了解情況后,派公司茶葉技師到茶園基地現場教授老吳夫妻倆管理茶園和采摘技術,茶葉產量和品質提高了,一年下來收入比原來增加6萬多元,讓老吳一家端上了“金飯碗”。
“公司能發展到今天,全靠政府的扶持和鄉民們的幫助,回報社會,我義不容辭。”江祖友以感恩之心投身“萬企幫萬村”扶貧行動,優先安排貧困勞動力來企業就業,共吸納21人長期務工,人均月工資2300元;季節性用工30人,年增收9000元以上。2020年初,紅椿鎮大青村在冊貧困戶陳善朝夫婦因疫情沒能外出務工,當時正好是春茶生產時期,夫妻二人來到紫陽春公司就業,丈夫做茶葉生產技術員,妻子為工人做飯,3個月時間掙了2萬多元勞務工資。除了積極參與“萬企幫萬村”扶貧行動,江祖友還熱心社會公益。2020年6月,江祖友捐款2萬元,為東木鎮中心學校九年級教室添置空調設備;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江祖友先后通過紫陽縣人大常委會捐款10000元。
2020年9月,陜西省紫陽春富硒茶業有限公司榮獲陜西省“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同年10月,江祖友被授予陜西省脫貧攻堅奉獻獎。“作為一名企業家代表,我深知身上的責任和重擔。”江祖友表示,奮斗永遠在路上,將一如既往地立足于茶業、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真正為民做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努力踐行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