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鄧雨杰
華燈初上,紫陽縣西關社區紫邑新城小區支部辦公室里燈火通明,一場輕松融洽的“鄰里夜話”正如期舉行,小區支部工作人員、黨員和社區居民圍坐暢談。
這不是什么聚會,也沒有刻意固定的活動,而是社區變被動為主動、精準收集民情民意的一場懇談。
“我們通過‘鄰里夜話’的形式,搭建社區與群眾互通的平臺,暢通訴求渠道,把苗頭性問題化解在基層,及時收集促進社區發展的建議意見。”西關社區黨委書記康樂道出了工作方法的轉變。為徹底摸清居民“急難愁盼”,社區不再僅僅依賴群眾來訪,而是通過常態化“鄰里夜話”與日常走訪,主動傾聽、提前發現。
在一次次夜話中,“樓前光禿禿,想添休閑凳”“摩托車充電難”“角落垃圾清理不及時”……這些居民隨口提起的“小事”,都被社區干部一一記錄在群眾需求登記臺賬上,明確責任人、辦理時限和推進節點,做到“事事有記錄、件件有跟蹤”。社區黨委每周對照臺賬調度進展,讓居民的每一條訴求都有“回音”,都能看到“走到了哪一步”。
“以前想聊天沒地兒坐,現在好了,這石凳真暖心!”15號樓的張阿姨坐在新裝的休閑石凳上,對前來回訪的社區干部連聲稱贊。這正是“鄰里夜話”收集到的需求落地為“實景圖”的縮影。社區快速響應,在14、15號樓口袋公園里安裝了休閑石凳和健身器材,讓這里變成了受歡迎的“鄰里小廣場”。
與此同時,針對“夜話”中反映強烈的“充電難”問題,社區迅速聯合物業、對接相關部門,緊鑼密鼓地推進摩托車停車場充電樁安裝項目。從實地勘察到基座澆筑,進度一目了然。臺賬里的“待辦項”,正一件件變成居民看得見的便利與溫暖。
“鄰里夜話”也激發出社區治理的更大合力。針對居民反映的環境衛生問題,社區不僅協調物業,更發動黨員和志愿者帶頭開展“隨手撿”行動。許多居民看到干部和黨員們下班后還在為大家的事忙碌,也主動加入清理隊伍。“現在看到垃圾都會順手撿起來,環境干凈多了!”居民劉阿姨笑著說。
從“被動接單”到“主動尋需”,立足“辦小事、暖民心”活動,西關社區充分發揮“鄰里夜話”作用,搭建起黨群連心橋。下一步,西關社區將持續深化服務,讓黨群關系在一次次溫暖的“夜話”中愈發緊密,共同譜寫社區治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