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歐緒珍
近年來,紫陽縣堅持將民生實事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在全縣32個社區持續開展“十件實事”活動。從河道清淤到管網改造,從停車區新建到獨居老人幫扶……一件件“關鍵小事”匯聚成家門口的“幸福拼圖”,讓民生溫度可感可觸、幸福實景可觀可及。
“以前河道雜草叢生,夏天蚊蟲多,現在清理得干干凈凈,散步都舒心多了。”日前,家住蒿坪鎮街道社區的孟英指著煥然一新的河道笑著說。
蒿坪鎮街道社區以“小事”撬動“大民生”:“河道衛士”清理淤泥150米,改造雨污管網500米,升級公廁、農貿市場,新建讀書吧和休閑區……一樁樁實事讓居民生活更便捷、更舒心。
“群眾反映的問題,就是我們工作的方向。”蒿坪鎮街道社區黨支部書記錢遠紅表示,“每月巡查排污設施、修管道、換水箅子,已經成為我們的常態化工作。”
這種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的實踐,同樣是洄水鎮龍行溝社區治理的密鑰。在龍行溝社區新規劃的停車位上,汽車、摩托車有序停放。“以前停車亂糟糟的,現在規范多了,社區真是辦了件大好事!”居民韓福祝連連稱贊。
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龍行溝社區通過實地走訪、征求意見,最終規劃汽車位150個、摩托車位120個,并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網格員、志愿者開展環境整治和文明勸導,引導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紫陽縣融媒體中心駐洄水鎮龍行溝社區第一書記張銳說,“通過‘微心愿’認領、志愿服務常態化,黨組織的關懷直抵民心,群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增強。”
而在東木鎮街道社區,面對群眾反映的樓頂漏水問題,社區迅速聯合鎮基礎辦到現場勘查,確認為天溝堵塞后立即組織疏通,快速消除隱患。“沒想到速度這么快,第二天就解決了!”10月9日,集鎮居民伍前明感慨。
為精準對接民意,紫陽各社區通過網格走訪、居民議事會等方式,讓“大家的事商量著辦”成為常態。在規劃停車位、改造公共設施等工作中,廣泛聽取建議,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為民服務的溫度,不僅體現在響應訴求的“速度”上,更體現在關懷特定群體的“精度”上。“在家門口就能做檢查,太方便了!醫生講得很清楚,心里踏實多了。”剛在城關鎮環城路社區做完健康體檢的大爺曾建學笑著說。
10月22日,該社區聯合縣婦幼保健院,為轄區65歲以上老年人帶來了一場暖心的免費健康體檢。醫務人員耐心細致地為老人們檢查身體、解答疑問,社區工作者全程引導服務,普及健康知識,讓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到便捷的醫療服務,營造了尊老敬老的濃厚氛圍。
細致入微的關懷同樣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在煥古鎮,接到老水井沿線路燈不亮的反映后,街道社區黨支部書記駱家旺立即組織檢修,快速恢復照明。“現在晚上出門安心多了!”居民們紛紛點贊。
從一條暢通無阻的水溝到一個可供停車的位置、從一次暖心的老年義診到一盞照亮夜路的明燈……紫陽縣以黨建為引領,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用“十件實事”串聯起千家萬戶的“微幸福”,把群眾的“心愿單”變為“成績單”,讓民生答卷寫滿看得見的溫暖、摸得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