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瑞樂
秦巴山脈間,晨曦未露,紫陽縣界嶺鎮班桃村的山路上已躍動著一個身影——包組干部王多友揣著磨破皮的工作本,深一腳淺一腳地穿梭在霧靄中。本子上密密麻麻記著的“3組王家溝加固滑坡”“5組張大爺屋頂補漏”“7組水渠疏通”,看似是山里人的“小事”,卻是他和全鎮干部心頭的“大事”。近年來,界嶺鎮干部以“腳下沾泥、心中裝民”的實干擔當,化身防汛“守夜人”、環境“美容師”、產業“田保姆”、矛盾“和事佬”、服務“快遞員”,把黨的政策送到群眾心坎上,讓秦巴山深處的山村日子,透出了向上生長的蓬勃生機。
“寧聽罵聲,不聽哭聲!”這是界嶺鎮干部在汛期掛在嘴邊的硬話,更是他們用行動踐行的承諾。每逢暴雨預警,全鎮干部便開啟“戰時模式”:松樹村的林紅英曾為勸說獨居的李奶奶撤離滑坡點,耐著性子反復溝通,最終背著老人安全轉移;今年8月連降暴雨期間,鎮村干部全員24小時在崗,踩著沒過腳踝的泥水排查5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將207戶村民穩妥轉移至安置點。他們的雙腳在泥水里泡得發白,卻在群眾心中踩出了一道堅實的“保命線”。如今,“汛期前踏遍每戶門檻、查清每處隱患、組織應急演練”已成為界嶺鎮干部的“必修課”,用未雨綢繆的細致,守住了“零傷亡”的防汛底線。
“以前房前屋后垃圾堆,現在污水管網鋪到家門口,公路平了,喝水也方便了!”金獅村村民看著村里的變化,滿臉笑意。這背后,是第一書記劉憲兵帶頭“掃街”的身影——他不僅領著干部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拆除亂搭的棚子,還挨家開院落會、小組會,向村民講“門前四包”“五美庭院”的好處,讓“村里事就是自家事”的理念深入人心。從殘垣斷壁到整潔院落,從坑洼土路到平坦大道,界嶺鎮干部用“帶頭干、耐心說”的韌勁,一點點扮靚了鄉村,也讓村民心里的“堵點”變成了“順心事”。
“以前茶園東一塊西一塊,現在連片的富硒茶通過電商賣到全國,一戶一年能多掙1.2萬元!”斑桃村村民算起收入賬,笑得合不攏嘴。海拔800米的斑桃村曾因茶園零散、缺乏技術,產業發展遲遲跟不上,包聯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動到縣里請來茶葉專家,牽頭成立硒巖茶葉合作社,引進“企業+農戶”模式,還為茶園配上智能設備,讓“山里茶”走出了大山。
不止斑桃村,界嶺鎮干部還帶著各村“靠山吃山”謀發展:金獅村種天麻、黃精,把土疙瘩變成“金疙瘩”;雙泉村引來冷鏈車,讓新鮮蔬菜直接送進縣城超市,解決了“菜爛在地里”的難題;麻園村盤活廢棄村小校舍,辦起紫陽縣佰盛中藥材公司,實現種植、加工、售賣一條龍,讓“破房子”成了藥材“轉運站”。干部們當起“田保姆”,手把手教技術、找銷路,讓村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鄉村振興的底氣也越來越足。
“多虧干部調解,不然我和朱某的矛盾還得僵著!”社區安置點3號樓的鄧某說起之前的鄰里糾紛,仍滿是感激。此前,朱某家廚房管道漏水淹了鄧某家墻面,兩家吵得臉紅脖子粗,包聯干部和居委會工作人員聞訊趕來,理清責任、耐心調解,最終朱某拿出1400元賠償款,兩家握手言和。這是界嶺鎮推行“三色管理”調解矛盾的一個縮影——將矛盾按輕重緩急分類,再加上“兩級書記”接訴就辦,讓宅基地糾紛、鄰里拌嘴等問題都能在鎮村層面化解,守住了村子的安穩。
為民服務不止于調解矛盾。新坪埡村楊寶參在外病逝后,老父親悲痛又無助,包聯干部不僅發起互助倡議,帶頭捐款2.8萬元,還組織村民幫忙料理后事;針對村民辦事不便的問題,鎮上推出“代辦服務”,交醫保、辦低保、領產業補貼、咨詢法律問題,村民一個電話,干部就背著材料上門辦理。這些“暖心小事”,讓山里人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關懷。
如今,秦巴山的太陽依舊每天照耀著蜿蜒的山路,界嶺鎮的干部們仍背著帆布包、揣著記滿事的本子,在山路上奔波。他們不是什么“大人物”,卻是群眾眼里“辦實事的人”——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解決民憂,讓山里的日子像山坡上的茶園一樣,慢慢長出新模樣,透著股往上走的勁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