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鄭曉虎
春風拂過秦巴山麓,紫陽萬畝茶園翻滾綠浪。2025年“開麥吧!茶鄉”茶文旅融合系列活動如火如荼,這場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鄉土文化盛宴,正以“民俗趣、鄉土味、非遺范”為經緯,以最本真的鄉土表達,織就鄉村振興的錦繡畫卷。
近日,紫陽“開麥吧!茶鄉”茶文旅融合活動啟幕儀式在縣城廣場舉行,“城市進行時巡游”率先點燃活動氛圍,茶鄉的文化密碼次第解鎖,在城區街巷間繪就了一幅流動的文化長卷。
向陽鎮代表隊牽馬引韁,頭戴竹笠的茶農肩挑茶筐,仿佛茶馬古道商旅穿越時空而來,讓人恍若穿越千年茶史。煥古鎮方陣高擎“貢茶古鎮·仙居煥古”茶旗,侍女手提的茶盞燈隨舞步流轉。“快看!這簡直就是行走的漢文化呀!”西安游客王楚青的直播間里,漢王鎮武士方陣正踏著戰鼓聲走來。他們身穿鎧甲,手拿護盾,以盾擊地的鏗鏘聲,奏響跨越千年的文明和弦。“這比舞臺劇還震撼,讓我感受到了紫陽的文化和歷史。”
“開麥吧!茶鄉”每周輪番上演的精彩節目成為活動最大亮點,17個鎮群眾自組代表隊,將農耕勞作、茶事生活、傳統戲劇搬上舞臺。
洄水鎮帶來了陜南民俗婚嫁文化節目《娶親》。新郎身穿中式新服,胸戴大紅花、頭戴禮帽,光彩奪目地走在舞臺中央,后面四個大漢抬著轎子,吸睛無數。“娶媳婦咯!”隨著新郎官陳錦旭的悠長吆喝,8位扎著紅腰帶的轎夫踏著喜慶的鼓點,將紫陽花轎迎親民俗完整重現,傳統婚嫁禮儀的過禮、迎親等環節娓娓道來。圍觀群眾宋家伍舉著直播桿穿梭人群:“現場看得太過癮了,節目一個比一個精彩,特別是傳統花轎迎親,讓大家沉浸式地了解到了紫陽的民俗。我越來越期待下面各鎮的節目了。”
雙橋鎮、麻柳鎮的村民將簸箕、犁耙、背簍、鋤頭、風車化作創意道具搬上T臺,農耕工具伴著紫陽民歌唱響“泥土芬芳”。“沒想到祖輩們傳下的農耕用具,還能登上這么大的舞臺。”村民們笑道。
蒿坪鎮的非遺大戲鳴鑼開場。10余位藝人將漢調二黃的蒼勁唱腔展現得淋漓盡致。舞臺中央,各個戲曲臉譜為紋樣的傳承人輪番上演,引得滿堂喝彩。“這才是真正的非遺創新。”觀眾席里,西安游客王群激動地站起鼓掌。
你方唱罷,我方登場。洞河鎮20余名纖夫在舞臺上模擬各種激流險灘拉纖場景,生動演繹了一曲旋律悠長、場面華麗的舞臺劇《脊索撼江》,博得現場近萬名觀眾的熱烈掌聲。洞河有豐富的水運歷史和文化,曾經水運繁忙,是漢江航運貿易上的一個重要中轉站,拉纖成為當地大多數勞力們的謀生技能。“纖夫這個職業雖然已不存在,我們希望在‘開麥吧!茶鄉’的舞臺上,把纖夫勇于逆流而上的精氣神展現出來。通過舞臺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洞河鎮厚重的碼頭文化。”洞河鎮宣統委員楊濤說。
紫陽文化融合性強、包容性大、積淀深厚,紫陽民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形成了獨具特色、脈絡清晰的文化旅游體系。當前,紫陽正在加快構建緊密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共同體建設步伐,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通過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質變,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城鄉文化資源的全域共享。
今年以來,紫陽縣創新形式,讓農民群眾做農村文化的主角,走“政府搭臺、干部帶動、群眾主創主演”的文化發展模式,將民俗趣、鄉土味、非遺范融于一體,串聯成文化共同體,構建起“周周有賽事、場場有故事”的鄉村劇場,讓群眾既是文化傳承者,也是經濟受益者。通過“開麥吧!茶鄉”常態化展演,培育出了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和群眾文藝團隊,城鄉群眾文化品牌效應愈加突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