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鄭曉虎
近年來,在漢江生態經濟帶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建設的戰略框架下,紫陽縣以生態優先重塑城鄉格局,以“鏈式思維”驅動產業升級,以民生為本夯實治理根基,走出了一條兼具創新性與示范性的縣域高質量發展道路。
紫陽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始終堅持生態保護與價值轉化并重。一方面,系統推進漢江流域綜合治理,實施礦山生態修復、護岸建設等工程,完成4萬畝中藥材基地和1.4萬平方米廠房建設,推動秦巴醫藥產業鏈綠色升級。
另一方面,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富硒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通過茶馬古道景區、煥古貢茶古鎮等項目建設,紫陽將茶園觀光、茶文化體驗與生態康養結合,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實現了穩增長,生態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產業競爭力。
紫陽縣的產業布局始終圍繞“鏈”字展開。依托富硒資源稟賦,紫陽以“鏈長制”為抓手,構建了富硒食品、秦巴醫藥、文旅康養、修腳足浴四大主導產業鏈,并細化出富硒茶業、包裝飲用水、紫陽美食等子鏈,形成“四條主鏈三條子鏈”的產業矩陣。
在富硒茶產業鏈上,紫陽從種源保護到品牌營銷全鏈條發力:上游推進茶樹品種振興工程,中游建立全產業鏈質量標準體系,下游通過“紫陽茶”地理標志商標和電商平臺拓展市場。
2024年,紫陽茶企有400余家,茶文旅融合示范基地陜甘茶馬古道成功晉升國家4A級景區,實現了“茶區變景區、生產線變觀光線”的轉型。修腳足浴產業則通過標準化服務和品牌化運營,帶動全國1.7萬家門店、實現年營收200億元,形成“山上種藥、山下建廠、山外開店”的產業閉環。
城鄉融合發展,關鍵在于破解二元結構,實現資源均衡配置。紫陽以“三個緊密型共同體”建設為核心,推動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并通過“拆違建、清四亂、除殘垣、建家園”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程,重塑鄉村生態與居住空間。
此外,紫陽創新“鄉賢經濟”模式,通過“四強化四提升”舉措吸引5000余名鄉賢返鄉創業,創辦市場主體5100多家,帶動就業2.1萬人,形成“項目回遷、資金回流、技術回鄉、智力回哺”的良性循環。政府搭建的硒谷產業園、足浴大健康產業園等平臺,為返鄉人才提供了“產業鏈+創業鏈”的雙重支撐,實現產業與民生的協同增效。
在數字化浪潮中,紫陽以“數字政府”建設為突破口,上線“數字紫陽”智慧便民系統,整合33個部門2800萬條數據,構建“一網統管”平臺,實現應急指揮、鄉村振興監測等場景的智能化管理。試點建設的“和美鄉村智治平臺”,通過實時感知生產、生活、生態數據,推動鄉村治理從粗放向精準轉變。數字化還深度滲透產業鏈。茶葉質量追溯系統、修腳產業線上銷售網絡、秦巴醫藥科技工作站等,均依托數字技術提升產業效能。
2025年,該縣將聚力“八個攻堅突破”,加快激發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用好一攬子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充分發揮“兩重”“兩新”政策對投資和消費的撬動作用,穩定預期、激發活力,鞏固增強經濟向好、結構向優的良好勢頭,為加快打造漢江生態經濟帶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