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儲茂銀
近年來,紫陽縣緊扣“守底線、增動力、促振興”主線,用心、用情、用智書寫鄉村全面振興的民生答卷。
黨建引領聚合力
“這里是雙橋鎮公益助農直播間,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農產品是本地種植的紅薯,香糯可口。”1月20日晚上,紫陽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派駐雙橋鎮蓮花村第一書記吳作毅在直播間幫助村民推銷農產品。
為了更好解決當地農產品滯銷問題,雙橋鎮打造了駐村幫扶“組團服務”電商服務中心,由以前的村民農產品自產自銷,轉為第一書記“組團直播”幫忙推銷。
“全鎮9名第一書記中,我們讓語言表達能力好的當主播直播帶貨;不擅長直播的每天在后臺開展平臺運營、貨物收購、打包發貨等工作。”雙橋鎮組織委員方元意說。
據了解,紫陽縣按照“一鎮一團”原則,在全縣組建了17個鎮級“第一書記服務團”,對接159個省市縣包聯單位,制定的431項組團服務清單內容已落地見效。
1月15日,紫陽縣紅椿鎮民利村村民張正安正在村上“共享魚池”邊撒喂魚食,這是紅椿鎮通過招商引資落地企業建設的養魚項目,村集體通過土地和資金入股到企業,每年能為村民現金分紅約10萬元,還可提供50余個務工崗位。而在建設過程中,卻面臨附近河堤老舊受到洪水威脅、地塊分散不利于統一建設等諸多困難。
“工作再難,我們也要想辦法,共享魚池能否成功,關系到村民的利益,而且對鞏固民利村‘一類’黨組織很重要。”紅椿鎮黨委書記汪澤海說。
村黨支部決定由黨員干部帶頭攻堅克難,申報項目并開展河堤加固工程;挨家挨戶上門講道理、說政策,流轉村民零散土地;同時與電站協調,設計建設取水管道。最終,共享魚池如期建成投產。
2024年以來,紫陽縣對385個基層黨組織采取“領導包抓、城鄉聯建、共駐共建”等舉措,推動各領域基層黨組織“爭先進位”,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同時,圍繞全縣“4+3”產業鏈優化村村、村企、村社聯建模式,組建區域化產業聯盟黨委3個、黨總支4個,進一步激勵黨員干部沖在一線,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匯聚起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多方合力。
穩崗就業助發展
1月18日,走進位于紫陽縣洞河鎮二臺子社區的海利鑫玩具生產車間,幾十名工人正在縫紉機前忙碌著,一只只可愛的毛絨玩具在他們手中逐漸成形,這些工人大多是附近社區的居民。
“我的崗位是車工,技術難度不大,每月能領到3500多元工資。工廠離家近,方便照顧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工廠員工李小燕說。
這家玩具公司是洞河鎮招商引資企業,主要生產毛絨玩具及靠枕等產品,產品銷往國內外,目前吸納100余人就業,年發放工資約300萬元。
“在這里建廠,政府給了我們免收4年房租、水電費的優惠政策,還有員工生活、配套用房改造等各類補貼,招工、生產過程遇到困難,干部都積極想辦法解決。”安康海利鑫玩具有限公司洞河分公司廠長李偉介紹說。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穩崗就業是重點。紫陽縣加快企業招引和培育工作,先后引進陜西銘鑫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陜西聚利和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安康愛多寶動漫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等重點產業鏈企業29家,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依托“企業總部+分廠”模式,培育新社區工廠121家,吸納脫貧勞動力就業4380人。
“我們還聚焦市場需求和群眾意愿,持續開展修腳足浴、家政月嫂、職業茶農、電商創業等職業技能培訓,參訓脫貧勞動力3083人,實現有勞動力且有就業意愿的脫貧戶和監測戶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紫陽修腳師’在全國各地開辦修腳店2.4萬余家,帶動紫陽勞動力就業5.4萬余人,人均月收入6500元。”紫陽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賈學平說。
特色產業促增收
每年初冬時節,紫陽金錢橘大量上市。近年來,當地經過反復改進工藝,將金錢橘與紅茶巧妙融合,制作出特色產品——紫陽富硒橘茶,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2024年12月18日,位于紫陽縣城關鎮塘么子溝村的益品源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忙著制作小橘茶,金錢橘經過選果、清洗、開孔、挖瓤等一系列工序,變成了一顆顆香氣撲鼻的小橘茶。
“春季我們在茶園摘茶,冬季可以在廠里做小橘茶,工資每天有100多元,也不用出門打工了。”村民彭貴珍一邊熟練地制作,一邊高興地說。
“我們把茶葉和橘子這些農產品都利用起來了,豐富了茶產品,也實現了從‘春茶一季’到‘四時豐收’的變化,更為村民穩定增收提供了就業崗位。”公司負責人唐必彩說。
目前,紫陽縣發展茶園面積約26萬畝,有茶業企業441家,2024年堅持“五茶并舉”,實施“五提升六強化”舉措,全年產茶12700余噸,產值35.5億元,同比增長9%,帶動12萬人增收。
“我們緊扣特色農產品縣發展定位,圍繞‘4+3’產業鏈,堅持富硒茶首位產業不動搖,協同發展富硒魔芋、畜禽養殖、特色林果、生態漁業等產業,促進了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紫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喻銘星說。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紫陽縣還投入銜接資金2.37億元支持產業發展,兌付產業獎補5995.7萬元,推行“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產業模式,累計建成茶葉、魔芋、果蔬、金錢橘、香菇、中藥材等產業基地60多萬畝,493家企業從事富硒農產品生產加工,全縣村集體經濟經營收益均達1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