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謝軍 張明維 儲茂銀
11月30日,紫陽縣漢王鎮寬闊的江面上,投資4500萬元的農安村跨漢江大橋順利合龍。集鎮對岸,投資1700萬元的漢王鎮農安村生態田園提升配套項目和投資500萬元的農安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當中。正在負責協調給工地拉水的漢王鎮人大主席陳國金說,“項目落地不容易,我們要做好服務保障,解決好項目用電用水和用地手續,同時要密切關注項目進度,依法做好監督工作。”
投資1.2億元的擂鼓臺旅游公路已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李俊 攝
全省“三個年”活動開展以來,紫陽縣人大常委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扣全縣工作大局,以推動項目高質量發展、優化營商環境、激發代表投身履職“三個年”活動熱情為切入點,精準發力,久久為功,在全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中展現人大擔當、貢獻人大力量。
匯民智聚民意,助推項目落地見效
“漢江宿集”項目是今年縣委、縣政府確定的重點工作之一,也是打造漢江生態經濟帶城鄉融合發展先行區的一項重要舉措。為將此項工作盡快落實,紫陽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縣生態旅游產業鏈鏈長康樹民多次召開項目研討會,多方征詢意見,審定項目規劃,反復修改完善。同時,帶領相關部門和各地客商多次到現場踏勘選址,了解項目內容和市場前景,要求各責任單位通力協作,加快完成招商引資、設計運營、土地報批和資金籌措等相關工作,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圖為已經建設完成的研學基地開心農場。李謝軍 攝
城關鎮塘么子溝村區位優勢獨特,適合茶葉發展。鎮人大主席團圍繞茶產業深入企業開展調研,與茶農座談,就茶產業如何“走出去”和“請進來”等問題,廣泛搜集民意,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扶持。總投資8000萬元的城關鎮塘么子溝村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在該村落地后,鎮人大主席楊維軍率領駐鎮人大代表多次到村組、施工點召開現場會,協助征地拆遷和外圍環境保障工作,解難題,促施工,目前已完成涉及16戶、50余畝土地的征遷工作。
紫陽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縣生態旅游產業鏈鏈長康樹民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到漢王鎮調研漢江宿集選址工作。 馬波 攝
從項目落地到項目實施,紫陽縣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人大代表與群眾聯系密切的優勢,先后對縣重點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落地情況開展視察調研,提出科學建議,實施“審議評議意見+問題清單+回頭望+滿意度測評”閉環監督,鼓勵代表對做好項目謀劃、儲備、開工、投產等項目建設全過程的各個環節建言獻策,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代表智慧和力量。
優化營商環境,搭建政企互通橋梁
“作為紫陽縣營商環境示范點,規范化建設17個社區服務站點,95%以上政務事項實現一網辦通。”近日,紫陽縣人大常委會組織15名市、縣人大代表對紫陽縣行政審批局進行視察調研,紫陽縣行政審批局負責人對政務服務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全力打造優良的紫陽營商環境,是紫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今年以來,紫陽縣人大常委會緊扣市場主體,持續開展全縣優化營商環境工作監督,組織“五上”企業負責人召開座談會,就惠企政策落實、轉變服務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土地使用等方面,開展面對面的交流,充分聽取企業負責人意見,著力搭建政企互通、雙向交流的新平臺。
投資500萬元的農安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已接近尾聲。李謝軍 攝
“為了使民營企業招得進、留得住、能發展,建議政府強化與企業簽訂合同的全面履行責任意識,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同時要全面落實好招商引資各項優惠政策,進一步增強企業投資發展信心,助推紫陽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議建立聯合調查走訪企業制度,每月固定時間由政府牽頭相關部門,深入企業走訪調查,上門服務,解決問題。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著力搭建政企互通、雙向交流的平臺。”
1932年,紅33軍在紫陽縣漢王鎮農安村建立五馬鄉農民協會,使該地成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紫陽蘇區的核心地帶?h駐村單位縣人大辦據此建立了五馬鄉農會展覽館。李謝軍 攝
……
代表們的建議一字一句飽含深情,又充滿期待?h人大常委會經過討論,以《監督專報》的方式轉送政府相關部門整改落實,目前已全部按期辦結。
11月30日,紫陽縣重點交通項目漢王鎮跨漢江大橋主橋順利合龍。該橋建成后,將惠及周邊5萬余名群眾出行。儲茂銀 攝
今年以來,紫陽縣人大常委會依托網絡平臺、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從政策落實、審批流程等方面征集了36位企業人大代表關于營商環境的意見建議;組織轄區80名人大代表走進企業園區、商業街區視察調研15次,查找出短板弱項11個,提出意見建議20條,推動10個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服務群眾“零距離”,一線履職建新功
紫陽縣人大常委會緊扣助力干部作風能力提升年,深入開展人大代表“亮身份”,服務群眾“零距離”履職建新功活動,讓代表在“三個年”活動中能為、善為、有為。
今年上半年,界嶺鎮人大代表在走訪群眾中了解到,界嶺鎮外出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普遍由爺爺奶奶代管,缺失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影響。為此,通過鎮人大等相關機構的積極爭取,籌資15萬元在鎮中心小學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購置了電腦,安裝了電話,設置了圖書角。由學校派一名教師專職管理,充當代理家長。同時,號召全鎮人大代表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登門入戶摸清每個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詳細記錄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愛好專長、性格特征、在校表現等個人信息,每學期按時更新監護人聯系方式、務工地區、工作類別等情況,落實關愛責任,悉心呵護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在“留守兒童之家”,孩子們定期與遠方的父母匯報交流,架起了孩子與家長的愛心橋梁。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幫助孩子們走出孤獨,融入集體,真正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漢江之畔的民宿吾山居主體工程已建設完成,目前正在進行內外裝修。 李俊 攝
毛瓦路是紫陽縣瓦廟鎮聯系外界的一條生命線。一直以來,道路狹窄、路面不平,制約了瓦廟鎮的發展,成為當地群眾的一塊“心病”。今年,縣上把毛瓦路提升改造項目列為民生實事項目之一,該項目涉及瓦廟、毛壩兩鎮6村1社區近1.5萬人的交通出行和170戶群眾的征遷問題。為了及時協調解決施工過程中的各項困難,瓦廟鎮人大主席團在項目工地上建起了人大代表聯絡站,選派“硬角色”去駐站,監督、協調項目盡快推進落實。“作為人大代表,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我義不容辭,我愿意去啃這塊‘硬骨頭’。”鎮人大代表、司法所所長董習華欣然領命。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董習華和其他駐站代表一起,在公路沿線走村串戶宣傳政策、摸排情況、丈量土地、核算補償。征遷初期,村民劉國峰的族人聽說要遷劉家的老墳,6戶20余名劉家人堅決不同意遷移劉家老墳。董習華和聯絡站的其他幾位代表先后6次到劉國峰家中講政策、談發展。通過對劉國峰及其族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動員,劉家最終同意了征遷。至此,沿線170戶涉關群眾的征遷工作全面完成,用時僅僅20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