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勝璋
“來自全國發現的第二個富硒區紫陽縣的‘撩酸菜’,秉承最傳統的發酵方法,沒有任何添加劑,色澤金黃鮮亮,味道鮮香、酸脆爽口、口味獨特,具有開胃提神、醒酒去膩、緩解疲勞的好處,老少皆宜,是居家過日子的小菜。”這是曹治兵聯系業務時常說的開場白,“撩酸菜”已成為他人生最重要的事業。
1975年,曹治兵出生在煥古鎮金唐村3組,2001年去江蘇省打工,從事餐飲行業。工作中,他發現江浙一帶人特別喜歡吃酸菜,幾乎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酸菜。回老家探親時,他總會帶一些紫陽的“撩酸菜”給同事、好友們品嘗,他們都覺得很不錯。一時間,找曹治兵帶酸菜的人越來越多,這給曹治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于是在2017年,曹治兵辭掉了年薪幾十萬元的工作返鄉創業。他注冊了紫陽秦墨軒包裝制品有限公司,經營茶葉產品包裝和“撩酸菜”項目開發。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純正的野生油菜的種源、統一的腌制技術、合格的成品質量標準這三個問題。野油菜要進行人工種植首先得過籽種關,在農技人員幫助下,他完成了野油菜籽種選育,有了自己的良種,這樣一來,就可以解決規模化種植的問題。其次就是不能讓種植戶用化肥和農藥,要用專用肥(有機肥),這樣才能保證“撩酸菜”的產品質量。
腌制環節也是在探索中走向成功。為了原汁原味保留傳統工藝,曹治兵花高價從農戶手中收購了幾百個腌制酸菜的大缸,然而這些缸大小不等、口徑不一,腌制標準很難把控,為此曹治兵還倒掉了上萬斤的酸菜。最后他從四川重新購置了專門用于腌制酸菜的壇子,這才穩定了品質。
腌制的問題解決了,加工包裝又遇到了難題。傳統的紫陽“撩酸菜”屬于低鹽酸菜,不添加防腐劑,保質期很短。為此,曹治兵特意從山東定制了有巴氏殺菌功能的酸菜加工設備,通過巴氏殺菌以后,在常溫下可以保存六個月。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摸索實踐,曹治兵終于解決了“撩酸菜”從種植到生產加工的一道道難題。
為了統籌平衡各方利益,2019年6月,曹治兵牽頭成立了紫陽縣蘇秦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紫陽撩酸菜”品牌,給撩酸菜注冊了“家禾豐”的商標,包裝袋上印有醒目的“富硒野油菜”標識。合作社以免費提供種子、有機肥和簽訂協議收購種植野油菜的方式,已經和許多種植戶簽了收購協議,并以每公斤1.6—3元價格包回收,引導農戶加入合作社規模化種植野油菜,逐步實現“紫陽撩酸菜”的工業化生產。
隨著市場認可度不斷提高,曹治兵也開始謀劃開拓線上線下市場,研發新產品,以期開拓出更廣闊的市場。蘇秦農產品合作社與常州天目湖南山竹海食品有限公司簽訂購銷協議,借助蘇陜扶貧協作大平臺,將“紫陽撩酸菜”賣向江浙一帶。一年多時間里, 合作社實現銷售“撩酸菜”等特色農產品總值1000余萬元,帶動200余戶實現增收,人均增收6000余元。曹治兵的創業路終于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目前,“紫陽撩酸菜”在煥古鎮初具規模,原來由于群眾外出打工而撂荒的土地被重新利用了起來,茶園的間隙也套種上了野油菜。如今,蘇秦合作社已經種植富硒野油菜超過2000余畝,野生油菜1000多畝,涉及煥古、東木等四鎮,年產野油菜900萬公斤,收益1800余萬元。
“從開始小規模種植野油菜,到現在規模化種植,再到規范化種植,最后就是延伸產業鏈,要把野油菜產業更多的效益留在群眾手里。”曹治兵介紹,“縣上從基地規模、帶貧益貧成效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將100萬元蘇陜扶貧資金投入到合作社,支持合作社新建野油菜種植基地500畝,供銷服務用房950平方米,購置設備137臺(套),建1100噸農產品分揀生產線1條,年產100噸野油菜生產線1條。產品上市獲得認可,‘撩酸菜’產業得到了政策獎補!”曹治兵說,這是他創業中感到最愉快、最自豪的事情。
為了把“撩酸菜”產業做大做強,曹治兵于2020年8月注冊了紫陽縣蘇禾秦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致力于企業管理的“標準化、產業化、連鎖化、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探索。公司與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合作,著手制定產品企業標準及“紫陽撩酸菜”宴席28道菜譜研究開發,為開拓“撩酸菜”市場,延長產業鏈積極工作。與此同時對“撩酸菜”微生物提取及營養價值進行研發。目前對比檢測結果已經證明“紫陽撩酸菜”與同類產品相比其營養價值顆粒微生物、蛋白含量等高于其他同類50%以上,有益菌達到100多種。這為“撩酸菜”產品后續開發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曹治兵希望把“紫陽撩酸菜”產業做大做強,做成有影響力的富民產業。這是他的遠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