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勝璋
“來自全國發現的第二個富硒區紫陽縣的“撩酸菜”,秉承最傳統的發酵方法,沒有任何添加劑,色澤金黃鮮亮,味道鮮香,酸脆爽口,口味獨特。具有開胃提神,醒酒去膩,緩解疲勞的好處,老少皆宜,是居家過日子的小菜。”這是曹治兵聯系業務常說的開場白。因為“撩酸菜”是他夢想要做的項目,也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事業。
曹治兵1975年10月出生在煥古鎮金唐村3組,10多年在外的艱苦打工經歷,曹治兵從一個普通員工成長為一名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工作中,他發現江浙一帶人特別喜歡吃酸菜,幾乎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酸菜。回老家探親時,他總會帶一些紫陽的“撩酸菜”給同事、好友們品嘗。吃過后,都說紫陽撩酸菜很不錯。由于曹治兵帶去的“撩酸菜”比當地產的酸菜品質好,口味獨特,一時間找曹治兵帶酸菜的人越來越多。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曹治兵覺得紫陽的“撩酸菜”應該在江浙一帶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于是曹治兵辭掉了年薪幾十萬的工作返鄉創業。一開始村民們聽說曹治兵回鄉創業做“撩酸菜”生意,都覺得曹治兵肯定是瘋了。然而,曹治兵頂著各方的壓力,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他覺得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純正的野生油菜的種源、統一的腌制技術、合格的成品質量標準這三個問題。曹治兵在農技人員幫助下率先完成了野油菜籽種選育,有了自己的良種。
腌制環節也是在探索中走向成功。為了原汁原味保留傳統工藝,曹治兵花高價從農戶手中收購了幾百個腌制酸菜的大缸,然而這些缸大小不等,口徑不一,腌制標準很難把控,為此曹治兵還倒掉了上萬斤的酸菜。最后他從四川重新購置了專門用于腌制酸菜的壇子,這才穩定了品質。
腌制的問題解決了,加工包裝又遇到了難題。傳統的紫陽“撩酸菜”屬于低鹽酸菜,不添加防腐劑,保質期很短。為此,曹治兵特意從山東定制了有巴氏殺菌功能的酸菜加工設備。這個主要就是殺那個有害菌,然后通過這個巴氏殺菌以后,在常溫下可以保存六個月。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摸索實踐,曹治兵終于解決了“撩酸菜”從種植到生產加工的一道道難題。
為了統籌平衡各方利益,2019年6月,曹治兵牽頭成立了紫陽縣蘇秦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紫陽撩酸菜”品牌,給撩酸菜注冊了“家禾豐”的商標,包裝袋上印有醒目的“富硒野油菜”標識。合作社以免費提供種子、有機肥和簽訂協議收購種植野油菜的方式,蘇秦合作社已經和許多種植戶簽了收購協議,即以每公斤以1.6—3元價格包回收,引導農戶加入合作社規模化種植野油菜,逐步實現“紫陽撩酸菜”的工業化生產。
隨著紫陽撩酸菜市場認可度的不斷提高,曹治兵也開始謀劃開拓線上線下市場,研發新產品,以期開拓出更廣闊的市場。目前,紫陽撩酸菜已經在煥古鎮逐漸形成了產業,原來由于年輕人外出打工而撂荒的土地被重新利用了起來,茶園的間隙也套種上了野油菜。蘇秦合作社已經種植富硒野油菜超過2000余畝,野生油菜1000多畝,涉及煥古、東木等四鎮500多農戶,年產野油菜900萬公斤,收益1800余萬元。
“從開始小規模種植野油菜,到現在規模化種植,再到規范化種植,最后就是延伸產業鏈,要把野油菜產業更多的效益留在貧困戶的手里。”曹治兵介紹說,“縣上從基地規模、帶貧益貧成效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將100萬元蘇陜扶貧資金投入到合作社,支持合作社新建野油菜種植基地500畝,供銷服務用房950㎡,購置設備137臺(套),建1100噸農產品分揀生產線1條,年產100噸野油菜生產線1條”。“產品上市獲得認可,‘撩酸菜’產業出現在縣政府獎補政策的紅頭文件上”,這是曹治兵說起創業中感到最愉快、最自豪的事情。
為了把撩酸菜產業做大做強,曹治兵注冊了紫陽縣蘇禾秦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致力于企業管理的“標準化、產業化、連鎖化、數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探索。公司與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合作,著手制定產品企業標準及紫陽撩酸菜宴席28道菜譜研究開發,為開拓撩酸菜市場,延長產業鏈積極工作。
曹治兵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或者融資者聯合開發紫陽撩酸菜,從“紫陽撩酸菜”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產業鏈延長、紫陽撩酸菜宴席等方面聯合開發。真正把紫陽撩酸菜產業做大做強,做成有影響力的富民產業。這也是曹志兵“撩酸菜”事業的遠大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