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鄭曉虎
眼下,在茶鄉紫陽,不少茶農又開始忙著采摘二茬鮮葉供應市場。每年清明前后是春茶采摘最為忙碌的時節,從3月12日第一茬春茶開始,紫陽縣煥古鎮大連村茶農袁光發已經整整忙活了近兩個月。
這個春季,袁光發采摘鮮葉收入15萬元,制作干茶200余斤,預計收入5萬元。一個月茶葉收入就超過了20萬元,讓他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茶人。
時間回到2010年的7月18日,泥石流突襲煥古鎮,大連村是受災的核心區,村內的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全部中斷,土地和良田不同程度損毀,原始積累的傳統產業,在一場大雨中損失殆盡。
大連村的轉變也發生在2010年。大連村原村委會主任李奎,帶領村民們走職業茶農的路子,發展茶產業。他先從自家15畝茶園種植管護開始,創辦家庭農場,給村民們作示范。袁光發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發展茶產業。
李奎把全部積蓄拿出來建起了茶葉加工小作坊,當年盈利20多萬元。2016年,注冊了紫陽縣紫煥富硒茶葉有限公司,同年8月,率先成立了大連村職業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88戶茶農參加了合作社,實行茶園統一管護、鮮葉統一加工、產品統一銷售。
要轉變茶農從“春茶一季”到“四時有收”的觀念,思想解放最重要。李奎多次組織茶農到縣內外茶企參觀,讓茶農看到產業發展中的差距。袁光發就曾多次外出考察學習,回來后也沒閑著,一有時間就到茶園去摸索,折騰的多了,他也成了村里的“土專家”。每年開春,他家的茶不僅早發芽頭,品質也格外出眾,今年鮮葉收入最多的一天,袁光發聘用的30余名采茶工同時上崗,按照單芽或“一葉一芯”的標準采摘,掙了近2萬元。
“不出去看,就不曉得差距在哪兒,還是要多學習,你看我農閑了出去給別家管護茶園,一天還能掙上300元。”這是袁光發在培訓現場發言時說得最多的話。
為了讓茶葉產業成為村民穩定增收的渠道,大連村又率先在全縣推行農殘超標黑名單制度,為企業購置農殘快速檢測儀器,實現茶葉生產全域綠色化。李奎介紹,現在這一制度已經在村民中達成了共識,因為煥古茶的口碑和品牌,讓村民們得到了實惠。
眼下,二茬鮮葉采摘已開始,再有20來天,李奎又要開始籌備茶園管護工作了。置身茶園,滿眼皆綠,茶香四溢。
李奎說:“這些年來,免費為茶農發放茶苗,提供管護和技術指導,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我們做了一個數據性的統計,全村有茶園2960畝,現在已達到戶均10畝茶、人均3畝茶的標準了,村里從事茶產業的人超過70%,其中年收入超過5萬元的就占了總數的35%,茶葉對于大連村來講,就是搖錢樹、聚寶盆。”
茶產業發展得好,就為茶旅、文旅融合發展帶來了機會。李奎現在還經營著一家旅游公司,目前已投入運營3家民宿和5個茶室,“五一”長假期間,成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旅游業的興起,也帶動了新的職業和崗位,解決了古鎮居民就業增收的問題。村民張家部和愛人銀紅愛兩人在民宿里從事管家服務,每月近4000元的工資收入,讓這個家庭成了別人羨慕的對象。
早在2012年,煥古鎮就開始挖掘當地的資源優勢,以融合發展為手段,加快景區建設,完善產業配套。先后建成大連村山地標準化茶葉示范園區、濱江觀光步道等旅游景點,開放游客接待中心,成功打造了一批茶旅一體化觀光園、美食一條街、旅游寫生基地等項目,年接待游客超過3萬人次,實現茶旅綜合產值近億元。
“產業興則鄉村活,以文旅、產旅融合的創新點為突破口,能夠實現單一功能向深度休閑游、體驗游、度假游、生態游的轉變,促進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從而帶動起區域鄉村振興的聯動發展,將更多的人鑲嵌在茶產業鏈上。”李奎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