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雷紅民 )紫陽是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陜西省鞏固脫貧成果掛牌督辦縣。為有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切實解決19291戶64168名搬遷群眾辦事、融入和增收難題,紫陽縣建立“一張網覆蓋、一本證定人、兩項清單定責、六大工程促融入”的“1126”雙線管理機制,取得良好成效。
一張網絡抓包幫。按照“社區+網格+樓棟”模式構建管理服務網格化工作機制,結合“321”基層治理模式,建立“一名領導包抓、一個縣級以上單位包聯、一支工作隊幫扶、一名第一書記指導、一名干部結對幫扶”的幫扶體系,對搬遷群眾開展全方位服務管理。將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與綜治中心合并運行,有效整合綜治信息系統、公共安全視頻系統、視聯網等系統,形成“人在網格走、事在網上辦、服務全覆蓋”的信息化治理網絡。
一本新證雙線管。由縣公安局制定、頒發“居住簿”,讓群眾在遷入地獲得公安戶籍管理上的身份認定。縣鄉村振興局會同公安部門統一制定辦事指南,明確“居住簿”使用范圍和權限。理順遷入地管理為主、遷出地協助幫扶為輔的“雙線管理”機制,讓群眾辦事有章可循。
兩項清單明權責。制定遷出村、遷入社區責任清單和搬遷群眾權益清單,避免辦事多頭跑、兩頭管或兩頭都不管現象。遷出村負責搬遷戶土地承包經營、林地管理、集體收益分配和分紅;配合做好防返貧動態監測排查。遷入社區負責組織搬遷戶參加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負責做好治安管理、矛盾糾紛調處、文體活動等服務。搬遷群眾在遷出地享有的各項惠農政策不變,同時還能在遷入地享受扶貧搬遷優惠政策及社區居民應有的各項權益。
六大工程促融入。實施防返貧底線堅守工程,通過多渠道排查,對風險人群實行動態監測、及時幫扶,堅決避免體外循環。實施產業就業增收工程,落實“五個一批”就業辦法和各類創業補貼政策,鼓勵搬遷群眾返鄉創業,拓寬就業增收門路。實施基礎設施完善工程,在有條件的100戶以上搬遷社區實施小超市、小庫房、小餐桌、小課堂、小廳堂、小菜園“六小”全覆蓋,在800人以上的大中型安置點完善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配套。實施公共服務提升工程,建立大修基金和物業管理長效機制,持續加強教育配套設施建設,優化醫療服務點設置,采取“五師共管”模式,落實基本公共衛生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引導交通、金融、郵政、通訊、水務、電力、燃氣等在安置區設點服務。實施社會兜底保障工程,積極開展困難群眾信息排查,確保各項兜底保障政策有序銜接、有效落實。實施文明新風引領工程,大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文化體育活動和新民風建設三年提升行動,不斷豐富搬遷群眾精神生活,深入推進移風易俗。
紫陽縣搬遷后扶“1126”機制的有效落實,厘清了遷出村和遷入社區職責,切實解決了搬遷群眾生產生活及就業增收等實際問題,實現了搬遷群眾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目標。今年9月,紫陽縣“1126”機制促推搬遷后扶案例在第二屆“中國鄉村振興人才論壇”榮獲鄉村人才振興優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