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鄒益山)住有所居,承載著老百姓最樸實的期待與夢想。初秋時節,走進紫陽縣雙安鎮廖家河村年近70歲的陳德江家,整個小院煥然一新,朱紅色的門窗在太陽照射下紅朗朗的,顯得格外洋氣、喜慶。“更換了椽子、檁子,翻蓋了泥瓦,粉刷加固了墻面,還硬化了地面,就連大門、窗戶都給我們油漆了。”陳德江老人指著剛修繕的“新房子”對筆者說。
安居樂業,安居才能樂業。今年7月以來,為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工作,實現“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目標,紫陽縣出臺安全住房保障八條“硬核”措施,縣住建局成立工作專班,迅速組織開展農房安全性鑒定或評定,精準確定危房改造或人居環境整治(住房質量提升)實施對象,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做到“應納盡納、應改盡改”。縣內各鎮逐村逐戶建立住房改造臺賬,因地制宜設計農房改造方案,執行“一戶一策”,制定改造時間表、路線圖,實行“掛牌作戰”。
飛檐套窗、白墻黛瓦、竹籬花香……陳德江做夢也想不到,有朝一日會生活在這樣舒心暢意的院子里。“新改的房子,我覺得比城里頭的還好,廚房、衛生間啥都不差,排水溝也硬化啦。要是沒有黨的好政策,我這輩子也不可能有這么好的福氣喲!”
新時代的農房,“里子”要堅實,“面子”也不可缺。紫陽縣將農房改造提升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切入點和發力點,像陳德江家一樣,對全縣住房不安全的低收入群體、因重病重殘、發展產業等特殊情況現仍住危房的脫貧戶或三類人群的老房子“強筋健骨”,讓他們踏踏實實的住上了“安心房”。
同步進行的還有紫陽縣老舊小區改造工作,該縣老舊小區普遍存在建筑設計落后、房屋年久失修、基礎設施老化、物業管理缺失等問題,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紫陽縣將老舊小區改造與城市功能定位、原有風貌、歷史人文等要素深度融合,并遵循“一區一案”原則,明確了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三大類共17個方面的具體改造項目,建立了住建、發改、財政、供電燃氣等多部門的協調機制,有效提升了紫陽縣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建設進度、效率和質量,為城市發展補足短板、添足動力,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的福利。
在住房質量提升的同時,紫陽縣還由住建局牽頭,組織聯通、移動、電信、廣電、電力及相關部門對背街小巷、老舊小區空中“蜘蛛網”開展專項整治工作,針對線纜散亂、垂落等情況進行“地毯式”排查,實行分批次,分區域開展,集中清理樓體外墻、建筑物之間廢棄的架空線路,做到所有線路“應入盡入”,全面提升優化人居環境,切實解決安全隱患問題。
責任在肩而擔當于行。“下一步,縣住建局積極履行服務民生、保障發展的雙重職責,持續完善住房保障系統建設,聚焦城鄉危舊房目標任務不放松,積極推進住房安全保障提升工作,緊盯薄弱環節補短板,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紫陽縣住建局局長覃承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