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儲茂銀 胡波 吳紅)“今年那個天老爺笑臉天,裴壩村這幾年大發展,促進了文化大振興,種植產業一起整,振興了百畝苞谷大豆園,產業發展也還好看。里頭的雜糧也不簡單,巷巷里長來,巷巷里大。巷巷里面也能點南瓜,南瓜長了磨盤大啊,南瓜拿來喂肥豬,下年就把肥豬殺,巷巷里頭點苦蕎,下年能吃苦蕎巴,巷巷里頭點包谷,包谷又能拿來打漿吧,巷巷里面點黃豆,黃豆又能推合渣。”嘿!這是啥響動,莊稼地里還有人在唱山歌。
6月20日這天,驕陽似火,而紫陽縣高橋鎮裴壩村的包谷地里卻是一片歡騰,只見三位身著高橋鎮文化文藝志愿服務分隊的志愿者站在田間,一人打鼓,一人敲鑼,一人扯起嗓子唱起民俗山歌,包谷地里數十人揮舞著鋤頭聽著山歌,“嘿呦、嘿呦”帶著節奏薅雜草,勞動熱情高漲,薅草速度加快。一坡草薅完了,又到另一坡。
打鼓薅草,俗稱打鑼鼓草,主要運用于薅包谷二道草,是紫陽縣莊稼除草季節進行集體勞動時吼唱的一種紫陽民歌。人們把鑼鼓稱作“家業”,把唱歌人稱為“鑼鼓匠”。薅草鑼鼓的說唱內容涉及民間傳說、風土人情,頌揚美德、鞭撻邪惡等,在傳播正能量的同時,真實反映陜南人農業生產習俗,獨具鄉土民俗文化。
今年以來,紫陽縣高橋鎮把糧食生產作為工作任務核心。搶抓玉米夏管、大豆點播,全力做好政策宣傳、組織發動、農技服務等重點工作。充分利用農業種植民俗文化活動,激發農民耕種熱情,有力推動全鎮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助力糧油穩產、群眾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