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颯
臨近下午四點,邱紅英終于返回縣城。
每年3月,是茶人的“旺季”,每日奔波于各個鄉鎮、茶廠是常態。邱紅英稍作休息,端起手中的茶杯,看了許久,說道:“品相不錯!湯色清亮,色澤嫩綠,原料、殺青和揉捻都拿捏到位。”說完便小口品味。
看一眼茶湯,便知其“內涵”,這只是邱紅英的本領之一。
1989年,邱紅英從安康農校茶葉專業畢業分配到紫陽縣茶研所工作,工作之初就接到了名優茶開發的課題。當時成立了兩個組,一組負責“紫陽毛尖”產品的質量提升加工,另一組則負責新產品“紫陽銀針”的研發。邱紅英負責“銀針”茶研發組。那個時候,茶研所制茶的設備很少,邱紅英說,只有兩口電炒鍋,所以很多設備還得自己制造,“比如用于烘干的設備,我們開始打節能燒炭爐,后又改進制作電爐絲烘茶平臺。”除了設備,工藝流程也是邱紅英和團隊面臨的又一挑戰,“一是鮮葉原料標準要求純芽頭,在那個采摘還比較粗放年代,要采純芽頭還是不容易培訓的,為了有標準的鮮葉,我們經常是跟著采工一起采,手把手教采摘,采回后又要進行精心挑選,直到鮮葉的純度,勻度、凈度達到一致才進入下一道工序殺青;二是揉捻,‘紫陽毛尖’外形是卷曲的,它的揉捻手法就是‘抱團揉’,相對好掌握。但是‘銀針’的外形是緊結圓直的,需要‘推拉滾揉’以及‘理條’,要保證每一根茶都‘緊結圓直’,非常不容易。”邱紅英說。
經過不斷探索、嘗試,“紫陽銀針”終于“面世”。由于外形獨特緊直似針,色澤翠綠顯毫,嫩香、毫香持久,湯色清澈明亮,滋味鮮爽回甘,葉底嫩綠勻整,芽頭肥壯,所以一經上市就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邱紅英說,1991年的時候,毛尖產品的價格大約是180元一公斤,銀針上市的定價為480元一公斤,雖然價格高,但是由于品質獨特,加上產量有限,所以常常“一葉難求”。“紫陽銀針”的研制開發,不僅成功填補了紫陽高檔綠茶的空白,更促進了紫陽名優茶的發展和茶農增收。
1990年,邱紅英創制的地方名茶“紫陽銀針”獲首屆中國西部名優茶開發研討會“陸羽杯獎”,1991年被國家旅游局、中國杭州國際茶文化組委會評選為“文化名茶”。一項項殊榮讓邱紅英的人生似乎一下子就達到了“巔峰”,但她從來沒有以此為終點,而是在茶葉各個領域繼續探索,一心為紫陽茶業發展做貢獻。改革紫陽毛尖茶生產工藝,改革大裝茶生產工藝,改革茶園施肥技術……改革在她的字典里始終都是第一頁。她參與的《紫陽富硒茶品質、含硒水平、保健作用及其富硒茶系列開發》研究課題獲得原安康行署科研特等獎,《茶葉豐產栽培、低產改造技術推廣》課題獲陜西省科協三等獎,《名茶技術開發與推廣》課題獲得省政府三等獎和地區一等獎。與此同時,在紫陽貢茶的開發上積極探索創新,申報的關于唐代宮廷貢茶餅的生產工藝保護的《一種餅茶及制作工藝》于2018年獲得國家專利(201810678851.X)。《紫陽貢茶之紫陽白茶》在《中國茶業》2018年底11期上發表,為紫陽白茶的市場開發積極宣傳。
如今,在整個紫陽縣,邱紅英的名字對于茶企、茶農而言,都不陌生,只要誰遇到了問題,第一個想到的便是縣茶業局的“邱專家”。而“專家”的頭銜對于邱紅英而言更多的是一種責任。邱紅英一年約有200余天時間奔波在各鎮村、企業、農戶中抓茶葉產業技術培訓。在每年春茶上市之際,她白天要抓住時機培訓茶農春茶生產技術和茶葉規范采摘方法,晚上要到茶企示范加工,每天休息不到5個小時。邱紅英表示,雖然現在茶葉加工大多靠機器,但技術人員依然必不可少,從調溫度到機器的轉速、時間,都要反復試驗,慢慢記錄和控制,最終找到一個最優的模式。“我們行業里面有一句話叫‘看茶做茶’,比如晴天和雨天采摘的葉子就不同,芽頭、一芽一葉和一芽二三加工起來也各不一樣。茶葉加工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每種因素都會影響它的后期工藝。”邱紅英說,“要讓人工和機器有一個完美的結合,這樣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好的產品。”
為了幫助更多的茶農掌握技術,邱紅英利用閑暇時間,因地制宜及時編寫了《紫陽茶樹良種繁育技術流程》《紫陽縣無性系茶苗栽培技術》《紫陽縣無公害茶園綜合管理技術》等20余部培訓教材及課件。面對全縣茶業技術干部少、年齡老化這一現實情況,自2015年以來,她利用自發制作技術公眾號“青梅煮茶”,編寫上傳了近百篇茶葉技術文章,并在微信平臺上回答茶農的問題,彌補茶葉技術人員不足無法事事親臨現場指導的缺憾。近幾年,承擔了產業扶貧茶葉產業實用技術培訓500多場次,培訓茶農近3萬人,培訓職業茶農1600多人。同時因人施教,重點培訓了1200多名紫陽毛尖手工制茶能手,有30多人在省市縣制茶大賽中獲獎,其中有4名獲陜西省技術能手、4名“金州工匠”、6名安康市技術能手;12人成功申報為紫陽毛尖手工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縣級傳承人。這些技能人才為紫陽茶產業的持續發展和產品質量提升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全省“十佳茶人”、陜西省蠶桑園藝系統先進個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今年是邱紅英從事茶葉科技工作的第32年,種種榮譽的加持讓她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年過五旬的邱紅英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初心,做科研一絲不茍,做服務專注耐心。在她眼里,科研是一條沒有終點的道路,唯有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方能達到自己心中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