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鄭曉虎
最近,平均海拔超過900米的紫陽縣界嶺鎮迎來了今冬的第二場降雪,茶農們也開始盤算起了今年的收入賬。
“茶園管護現在基本已經接近尾聲,一年務工收入有2萬多塊錢,再加上我自己采摘鮮葉賣的錢,今年能掙上3萬多塊錢。”在界嶺鎮硒巖茶業專業合作社務工的村民孫成俊說。
依托茶產業嘗到甜頭的還有村民陳智學。界嶺鎮斑桃村在2018年3月成立了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34戶農戶入股合作社。陳智學算了一筆賬,每年他家僅是茶園管護一項,就能省去3000元,“合作社年年都有分紅,坐在家里拿四五千塊錢,很知足了!”
劉志巧是界嶺鎮硒巖茶業的負責人,近幾年來,這個30多歲的“女漢子”把茶葉做得“風生水起”,茶園的規模和收入有了很大提升。除了給予農戶產業分紅、勞務用工等紅利外,她還為農戶送出了“大禮包”,“比如農戶賣給我100塊錢的鮮葉,年底我就返給他8塊錢,這樣做既保障了原料的供應,又能調動農戶的積極性。”
鄉村振興戰略讓這個邊遠小鎮看到了更多發展機遇,也讓劉志巧有了更多期待,“計劃將現有的600余畝茶園管護好,用好當地優質茶葉資源,開發夏秋茶,通過合作社帶動更多茶農把老舊茶園改造管護出來,不僅僅要讓我們合作社盈利,也要讓茶農掙到更多錢。”
紫陽縣洞河鎮石家村的村民同樣對鄉村振興充滿了期待。三面環水、地勢平坦,讓這里早早成為了縣城的蔬菜供應地。前不久,第一批24戶村民與企業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按照協議,紫陽縣山野菜食品有限公司將分期整合全村300畝土地,建設蔬菜大棚。
“合作社的成立,使我們村原本蔬菜種植‘小而少’的局面逐步被打破,也填補了村里無村級集體經濟的空白。”洞河鎮石家村黨支部書記張開波表示,將帶領村民協力把石家村的蔬菜品牌做出來,通過產業讓他們獲得更多收入。“在鄉村振興開局之年,我們也是抓緊了政策來發展經濟,下一步,要配合公司做好運營,帶動農民增收。”
紫陽縣針對農村產業發展分散、管理粗放、抗風險能力低等問題,立足實際,堅持“富民”與“強村”相結合,堅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鞏固脫貧成果相結合,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打造優勢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累計新建茶葉、蔬菜、生豬、藥材等產業基地24個、加工廠28個、產業園區42個,新增農村經營主體92個,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呈現了長短結合、多元發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紫陽縣鄉村振興局局長哈紅黎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對村級集體經濟現狀進行調查摸底并科學制定發展目標,同時根據各鎮村資源稟賦,開展分類指導,精確布局發展方向,進一步完善項目、資金、人才等各類扶持措施,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