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波 盧思君
大雨剛過,小雨未停。王清亮便打著傘匆匆出門,雖然邊走邊用竹竿敲打小路兩旁野草上的雨水,但褲子還是濕了大半。8月的最后一天,王清亮請醫生上門去給雙新村6組幾位行動不便的老人接種疫苗,他得提前趕到村委會。
王清亮今年30歲,年初換屆時當選為紫陽縣毛壩鎮雙新村黨支部書記兼主任。之前,王清亮當過兵,在外務過工。2020年底村(社區)“兩委”換屆時,毛壩鎮黨委找到他,希望他回鄉投入“十四五”鄉村振興的工作中來。
接到電話后,王清亮二話不說便辭掉蘭州月收入7000余元的工作,回到了雙新村。
到村部第一天,王清亮把村委會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打掃出來,一張桌、一張床、兩床被,這個房間成了王清亮的“新家”。從這一天起,王清亮吃住在村,成了名副其實的“脫產村干部”。
村情民情要熟悉,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要摸排督促,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提升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各種表冊要上報,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防汛防滑與災后重建,村上的大事小事,王清亮都想做到最好。和王清亮一起駐守雙新村委會的社保信息員王厚軍說:“我們晚上加班是常態,王清亮幾乎每天晚上都熬到十一二點。”
王清亮剛上任不久,就有2組村民反映沒水吃的問題。二組原來修的有水窖,為什么大家還是沒水吃?第二天清早,王清亮叫上王厚軍,拿著鐮刀一邊割路上的刺和雜草,一邊往山上走。經過2個小時的跋涉,他們終于到達目的地。經過仔細勘察,王清亮發現,水窖漏水,無法蓄水。找明原因后,王清亮對接縣水利局,對水窖進行修繕,并在附近新建了一個10立方米的蓄水池。從發現2組吃水難題到解決問題,王清亮先后上了9次山,用時3個月時間。
從上任到現在,短短8個月時間,王清亮已經寫完了一本工作日記。工作日記上記錄著他在雙新村工作的足跡,寫滿了他對雙新村村民的深情。“一組馬某某和龔某某土地糾紛”“周一走訪土地到戶時的‘老人手’了解情況”“2組何某某家栽植的楊桃長勢好,掛果多,進一步觀察看能否大面積發展”“馬某某家因為家庭主要勞力大病,導致收入不穩定,下次開會建議納入監測戶,申請低保”“5組兩處公路塌方,天晴后聯系挖機清除塌方”……王清亮說,之所以記錄在日記本上,是害怕事情太多忙忘了,誤了群眾的事。
2021年初,雙新村因信訪矛盾突出被評為軟弱渙散村。為盡快摘掉這個帽子,王清亮常常一個多月不回家。白天,走村入戶處理信訪矛盾糾紛、宣傳法律法規和惠農政策、了解村民的發展需求。晚上,理思路、想辦法,跟在外務工人員電話溝通了解情況,錄系統。8個月來,王清亮化解矛盾糾紛14起,開展法制宣傳2次、新民風宣傳表彰活動2次,村內矛盾糾紛大幅減少,村風民風明顯好轉。
談起家人,王清亮忍不住眼圈紅了。一家7口人在紫陽縣城居住,體弱的母親照看70多歲的爺爺,56歲的父親仍外出務工掙錢貼補家用,妻子帶著兩個上幼兒園的孩子,今年暑假臨時在縣城一家服裝店上班。家庭困難的王清亮卻從來沒向組織提過半個字,也從來沒有因為私事請過半天假。
7月初,爺爺病了,6歲的大兒子幼兒園放假了,母親要照顧生病的爺爺和兩個孩子,實在忙不過來,讓他請兩天假回家照看一下爺爺和孩子。王清亮為了不耽誤工作,跟母親和妻子溝通后,將大兒子帶到村委會,自己繼續投入到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和防汛防滑工作中。
夏季連續幾天的大雨,河水暴漲,鐵鞭溪主河道兩旁居住的53戶217人的安危讓王清亮揪心。他顧不得自身安危,拿起雨傘就向鐵鞭溪的幾十戶人家沖去,組織河道兩旁的農戶撤離。
撤離完鐵鞭溪的群眾,王清亮又放心不下一組成家大地的2戶9人。雖然已經電話通知過他們,但村民們有沒有防范意識?警惕性高不高?操心的王清亮又急急忙忙向成家大地走去……
很多人都不理解王清亮,有的甚至當面問他:“三十來歲的小伙子,在外面一個月隨便能掙七八千元錢,還比村上的活兒輕松,咋想著回來干這個活兒?”王清亮總是笑著跟他們說:“我是黨員,當過兵,組織需要我,群眾信任我,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