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余佑學
“漢江水盈任河長,兩岸茶園好風光。碧波千層接藍天,春風四季送清香,郎在對面唱山歌喲,幸福的話兒傳四方……”飄渺的山歌回蕩在山谷,一群群曼妙的女子邁著輕快的步伐,搖曳著身姿,穿梭在綠油油的茶樹間,指尖上下飛舞……
“有了富硒茶葉貸,貸綠青山土生金”。一直以來,紫陽縣把茶葉作為富民強縣綠色產業,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強基地育龍頭,塑品牌拓市場,茶園總面積從2004年的10萬畝增長到目前的25萬畝。如何讓“金融力量”發揮更大作用?該縣多舉措著力謀劃信貸創新。
《富硒茶葉貸款管理辦法(試行)》的出臺,是做好金融精準扶貧的創新之舉。《辦法》規定貸款對象為茶葉生產加工戶、貸款額度為20萬至50萬元,貸款方式為“房產+加工設備抵押或加工戶之間相互擔保”、貸款期限為一次授信管三年,可以循環使用。“富硒茶葉貸”不僅增強了信貸支持的有效性和針對性,還密切了政、銀、企、農關系,達到了各方理解、互信共榮。
煥古鎮大連村的熊俊辦茶葉加工廠已經有17個年頭了。2003年,他事業剛起步時,就從縣農村信用社貸了2萬元。如今他投資200萬元,上馬了新的茶葉生產線。“過去都是一年只生產一季春茶,設備常年閑置,茶葉資源浪費嚴重。現如今有了富硒茶葉貸,一年3個季節都可以制茶,不僅延長了產業鏈條,還實實在在地促進了增產增收。”
和熊俊的茶廠一樣,紫陽縣農業銀行、紫陽縣農商銀行和紫陽縣郵政銀行對煥古鎮從事茶產業的53家小微企業,進行貸前調研和評級授信,及時解決他們的融資困難。
據紫陽農商銀行負責人介紹,去年紫陽農商行累計向全縣2254戶茶農貸款8170萬元,支持全縣新發展密植豐產茶園9萬畝,新建標準化茶葉加工廠15個,扶持發展富硒茶連鎖經營店54家,實現綜合收入達5.6億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富硒茶葉貸”上接地方政府主導產業,下聯基層產業大戶,信貸扶持精準對接貧困人口。現在,全市投放以富硒食品開發生產的信貸資金達到19800余萬元。
此外,近年來,紫陽縣金融部門還運用貨幣杠桿,率先在全市建立創新創業小額貸款融資機制,累計發放4億多元創新創業貸款,其中發放足浴貸款16000余萬元,把“紫陽足療師”打造成獨具地域特色的致富名片。
從打工者到企業家的鄭遠元在金融部門支持下,目前已擁有藥品、鞋墊、刀具3個工廠,加盟店近500家,每年純盈利6000多萬元。
紫陽縣采用“公司+農戶+金融”貸款服務模式,對農戶需要到遠元集團學習洗腳技術的,金融機構主動貸給路費、生活費、學習相關費用;對技術成熟,且有兩年工作經驗打算自己開店的,貸給啟動資金和經營流動資金10萬至20萬元。幾年來,紫陽農商銀行已累計支持3000余人外出學習洗腳技術,支持200余戶修腳產業戶在外開店,累計發放貸款9200余萬元。目前,該縣在全國各地開辦修腳企業1300余家,從業人員12000余人,年創收達10個億以上。
創業貸,“貸”出了一個縣的產業路,也“貸”出了一個汽車村。在高橋鎮鐵佛村,村黨支部書記金漢人和村主任陳益鋒告訴筆者:“全村3392人,有1316人從事修腳產業,村里大小老板200多個,擁有私家小汽車217輛,是名副其實的汽車村了。”
為了讓農民搬得出、穩得住、有活干、能致富,該縣圍繞“移民+脫貧”開展金融支持移民搬遷工程,通過搬遷貸、脫貧貸著力改善貧困群眾生存條件。2015年,該縣出臺了《紫陽縣政銀企移民搬遷安置合作協議》,由縣財政一次性存入500萬元作為擔保基金,以縣移民搬遷專項資金和縣人行支農再貸款作為信貸資金來源,農商銀行按6.6%的優惠年利率發放“高山移民避險搬遷貸款”。信貸對象為全縣所有在冊貧困戶,可貸金額從3萬元上升至5萬元,免抵押、免擔保、全貼息。十三五期間,紫陽縣全力推進“扶貧搬遷工程”和“脫貧貸款”支持項目,累計投放金融普惠貸款8.4億元,實施搬遷5.72萬人。
紫陽縣還創新開展金融支持再造工程,打造電子支付結算、信息咨詢共享、信貸服務綜合平臺。已累計發放“電商貸”小額擔保貸款600余萬元,扶植電商小微企業30余家,促進金融精準服務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