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勝璋
30多年了,游新才從沒有放棄過對紫陽茶葉產業的熱愛。
1989年8月,游新才從安康農校畢業分配到紫陽縣茶葉研究所工作。到茶研所工作后,他一直從事茶葉生產管理和茶葉加工技術的提升改進等工作,先后參與紫陽毛尖茶的技術研發,紫陽群體品種比對試驗,標準化茶園管理技術的研討,紅茶加工制作技術的研究推廣等項目,并將自己多年來在茶葉加工,茶園管理上積累的經驗廣泛的應用到紫陽茶業產業發展領域。
紫陽縣茶葉研究所屬于事業性科研單位,50年代在瓦房店集鎮后邊的銀盤梁組建后,先后建成示范茶園200余畝,標準化綠茶生產車間一座。因而到茶研所工作的技術人員第一課就是到生產車間與老師傅一起加工制茶,然后學習機械檢修。有農村生活經歷的游新才很快就適應了這個工作。1989年底,茶研所換了年輕的所長,1990年春季組織所里年輕人研制全手工制作名優茶“紫陽銀針”,游新才成為名優茶研制組成員,他們經過反復實踐,終于制成了“紫陽毛尖茶”的新產品“紫陽銀針”。這個新產品以單芽頭鮮葉為原料,手工揉捻成細長披滿白毫的產品,“形”如銀針。通過反復實踐后對生產加工工藝流程進行定型。1991年,紫陽茶研所研制的“紫陽銀針”獲得全國“陸羽杯”名優茶評比大賽金獎。“紫陽銀針”這個產品至今,仍是紫陽毛尖茶高端產品中的精品。
游新才記憶最深刻最有意義的事,第一件就是在茶研做紫陽群體品種的對比實驗,這是他在茶研所做的第一項研究。具體工作就是在茶園中選擇優良單株掛牌觀察,連續三年記錄其生長特性。他首次選擇了27個單株,對每株建立檔案,每半個月都要到茶園里去觀察做記錄。通過觀察記錄情況進行單株提純選育,然后進行扦插育苗試驗。紫陽茶區的發展一直是以點播為主,所以這樣的試驗尚屬首次。由于缺乏育苗管理經驗,苗床溫度沒有控制好,導致苗木成活率低,試驗效果不佳。但這次歷時5年多的實驗為游新才以后的茶葉育苗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礎。第二件事是低改茶園中的重修剪和臺刈。這是他第一次把教材的內容引用到實踐中。這項技術在山地茶園還是首次應用。他選擇了5畝茶園進行實驗,低改茶園的技術實驗后,第二年下半年初見成效,第三年春季大見效益。茶葉產量在原來基礎上增加30%以上。低改茶園實驗取得良好效果。這項技術至今仍受到茶農的青睞,在紫陽縣大面積推廣應用。
1996年,茶研所經營管理狀況到了最難的時候,解決職工生存是最重要的事情。茶研所想從技術進步上改變其生產經營現狀。游新才等技術人員先后到浙江等地考察學習,在全市率先引進先進茶葉加工設備加工名優茶。通過一年多時間的生產實驗總結,成功探索出了機械制作毛尖茶工藝流程,生產出了質量穩定合格的茶葉產品。一年后,全縣組織100多名鄉鎮茶廠人員到茶研所參觀學習,并開展技術培訓。從此以后,機械制作紫陽毛尖茶技術開始大范圍推廣。
為了解決夏秋茶的利用,增加全縣茶葉產品的花色品種,2010年,游新才參與了紫陽富硒紅茶及高香綠茶的技術研發工作。在紫陽紅茶的研發中,他與福建的師傅一起住進了高橋鎮關南春茶廠里,用塑料膜做簡易發酵室,進行發酵實驗,尋找紫陽紅茶最佳發酵時間、溫度控制點,根據本地茶樹品種資源的特點,通過反復試驗,制定了適合于紫陽縣情的紅茶加工工藝流程和技術規范。在關南春茶廠召開的紫陽縣第一個紅茶制作現場技術培訓會上,40多名茶葉技術人員參加了學習培訓。截至目前,全縣80%以上企業均掌握了紅茶制作方法,為全縣解決了夏秋茶采摘制作的困擾,為茶農提高了經濟效益。
與此同時,他還將傳統綠茶加工工藝與青茶制作特色有機結合,完善制定了高香綠茶的制作技術流程,解決了夏秋茶滋味苦澀的缺點,并在全縣14個茶葉基地鎮舉辦加工技術培訓班。他還配合陜西師大生命科學科學院的研究生,做了陜西茶區原產茶樹種質資源的抗寒性比對研究,并在熱帶作物學報2012年第五期中發表論文《陜西茶樹種質資源抗寒性綜合評價》,對抗寒性茶樹的篩選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游新才被安排到紫陽縣質監局協助籌建紫陽縣富硒食品檢驗檢測中心,并被任命為檢驗檢測中心主任。從檢驗檢測房屋裝修到請專業技術人員安裝設備及設備調式,每一件事他都親力親為,還邀請專家指導制定《紫陽縣食品檢驗檢測中心質量管理手冊》。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紫陽縣食品檢驗檢測中心于2013年7月30日順利通過了國家實驗室資質認定、認可中心的認定,并頒發了資質證書。一年多的時間里,游新才很少有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完成了500多個茶樣的檢驗檢測。不僅配合了紫陽縣政府創建紫陽富硒茶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工作,而且為全縣食品安全生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4年,游新才參與陜西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對低溫脅迫處理不同時間后茶樹抗寒品種“紫陽圓葉種”葉片中差異表達的基因進行分離和測序,并對差異表達基因的表達特性進行了比較研究,在《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13年第四期上共同發表了《低溫脅迫后抗寒茶樹品種“紫陽圓葉”的基因差異表達分析》一文,還在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第二期上發表了《茶樹花芽分化解剖與形態學研究》一文,對茶樹育種和生物學特性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7年8月,縣級機構改革中重新組建茶研所,2018年3月,游新才擔任紫陽縣茶研所副所長,主持紫陽茶葉研究所的全面工作,承擔并主導了全縣脫貧攻堅產業扶貧中新建茶園的工作任務。共培育和指導紫陽種無性系茶苗繁育企業12個,育苗1200多畝,為全縣新建茶園任務提供優質的紫陽種無性系茶苗,共計新建茶園10033畝。2018年8月,他主持申報了《紫陽富硒茶農產品地理標志》的保護登記,于2019年9月通過了農業農村部的批準并發證。
2019年4月,游新才擔任紫陽縣茶研所所長,在此期間,承擔了中央引導地方科技創新項目《紫陽縣茶園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的實施,2019年配合茶業發展中心做了《茶產業十百千萬工程聯盟》及《紫陽縣茶產業全域綠色發展》的宣貫和推廣,新建茶園10000畝產業扶貧項目的實施。參與了《紫陽富硒茶標準》的修訂。為提高茶園產能,增加茶農收入,推進夏秋茶利用率,參與了機采茶園的培育和機采示范項目,組織培訓茶農夏秋茶采摘、加工等技術,發放電動采茶機1000余臺,涉及66家經營主體。2020年8月組織申報了《紫陽縣茶業專家服務基地》建設項目,并通過了專家現場評審。梳理編寫了《2021年陜西省農業科技創新驅動項目申報書》-《紫陽縣夏秋茶加工利用集成技術研究》。配合茶業發展中心,組織實施了2020年茶園新建7267畝項目的招標采購、苗木調運、茶苗種植等工作。
為了帶動更多的人高質量發展茶產業,游新才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術傳授給他人。近3年時間里,他組織培訓茶農實用技術10000余人次,配合縣人社局舉辦了26期1200余人職業茶農培訓。在授課過程中,為了傳承紫陽毛尖茶傳統手工制茶技藝,使茶農效益最大化,他將手工茶制作培訓納入必修課程,親手指導茶農操作要領,截至目前,已有2000余茶農能夠熟練掌握手工茶制作。2019年5月,游新才帶隊參加陜西省財貿金融輕工工會組織的全省手工制茶大賽,共獲得了7個獎項,他個人也獲得卷曲形類二等獎。2019年6月,游新才被授予“安康市茶產業技術幫扶先進個人”;2020年4月,被紫陽縣縣委、紫陽縣人民政府授予“紫陽縣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