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葉柏成 龔德鵬
近日,筆者走進紫陽縣麻柳鎮的多樂毛絨玩具廠,看見工人們揮汗如雨,正有條不紊地辛勤忙碌著。一只只制作精美、做工精細,憨態可掬的毛絨玩具,正在進行最后的“打扮梳妝”,準備“遠嫁”異國他鄉。
多樂毛絨玩具廠的生產車間主管叫邢華菊,主要負責員工培訓、產品生產進度,質量把控等工作。80后的她,看起來要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言談舉止間,透露出一股女強人的干練與灑脫。
“去年1月份,我們才從原來只有100多平方米的老廠搬遷過來。那時候,員工只有22人。資金、設備、人員、管理等各個方面都顯得捉襟見肘。”邢華菊介紹說,“社區工廠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得益于上級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積極爭取蘇陜扶貧項目資金,投入建設資金總計168萬元。現在預計年產各類毛絨玩具10萬余只,年平均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多樂毛絨玩具社區工廠的正式開工投產,解決了麻柳鎮集鎮安置社區居民就業崗位112個,其中貧困戶44人。目前社區工廠人員做到“零流失”,并帶動鄉鄰一起脫貧致富,這都少不了邢華菊的一份汗馬功勞。
刻苦鉆研業務,是邢華菊做人的本色。第一次接觸毛絨玩具的她,又加之自己是本地人,既要掌握手藝,又要處理工廠中時時出現的“疑難雜癥”,困難可想而知。在沒有任何技術幫助與技術人員支撐的情況下,她身為女性,巾幗不讓須眉,通過大膽摸索,晝夜鉆研,僅用了短短一個月時間,就熟練掌握了毛絨玩具的縫制技術。她深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自己熟練掌握了技術后,就立刻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其他人。對機器維修這塊兒,她從剛開始的時候連一顆螺絲釘都擰不開,到后來所有的機器自己都能動手拆裝維修。而這條自我摸索鉆研之路的艱辛,恐怕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為了工廠里的工作順利進行,她的手機24小時從來沒有停止過響動,一直都是在忙著處理工作上的大事小情。“今年工作太忙,有時候忙到想吐。根本沒多少時間照看家里,工作在哪,哪里就是家。雖然月收入只有3000多塊,比過去在外打工賺得少一點,但最起碼現在可以照顧家里老人和孩子的生活。”邢華菊對目前的工作和生活很是滿意。
愛廠如家,是她的心聲。麻柳地處偏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基礎薄弱,貧困人口較多,大多數家庭婦女只有守著“一畝三分薄地”掙幾個零碎錢。“學生四點放學,我們六點下班。孩子放學后就守在縫紉機旁,很不安全,也影響大家的工作。”多樂玩具工廠女工王從菊對筆者說。“邢華菊知道這個情況后,她多次與領導溝通協調,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地來回跑,盡管她知道工廠開始運作時困難重重,但她硬是把員工的這個最大后顧之憂給解決了。”
現在,多樂玩具工廠有了自己的婦女兒童之家,占地總面積70余平方米,可容納60多個學生學習玩耍。公司還購買了電視機、圖書、玩具,專門聘請了兩位老師輔導孩子們學習。并配備了一個冰箱和一個微波爐,用于存放和加熱工人們自帶的飯菜。邢華菊把廠里的姐妹都當作自己的親人一樣看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叫真正的愛廠如家。
今年6月,邢華菊向社區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光榮地成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她的言行舉止更加嚴格地向正式黨員看齊。做好表率,起到帶頭作用,是她一貫的初心。“做毛絨玩具,布料的選購很講究,不能過敏、不能褪色、必須吸汗、保證純棉。我做事喜歡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好。現在黨的政策這么好,企業老板為我們想得這么周到,工人們干得很起勁。大家有一個共同心愿,就是把產品做好,讓老板有錢賺,讓自己有活干,收入有所增加。”邢華菊把廠里生產的毛絨玩具樣品遞給筆者看。“現在工廠才剛起步,毛絨玩具質量做得比市面上要好些,價格卻一樣。我們先把口碑樹起來,賺得少點無所謂,最重要的是對得起良心,才能讓小工廠,實現我們的大夢想。”正是由于有了更多像邢華菊這樣對商品品質的堅守者,才會生產出一批批質量過硬的產品,才會走出國門,贏取更大的消費市場,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與贊譽。
如今,多樂毛絨玩具已遠銷海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優質的毛絨玩具收獲了多位客戶的廣泛信賴和認可。下一步,多樂毛絨玩具將進一步得到創新和壯大,為廣大客戶提供更多高質量的毛絨玩具,努力成為優秀的毛絨玩具行業的創造者和領跑者,打造出中國毛絨玩具的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