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俊凱
近年來,紫陽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脫貧攻堅決策部署,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圍繞“三個落實”,強化統籌統攬,系統推進“五大工程”,聚力苦干實干。2014年以來,全縣累計脫貧12.8萬人、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發生率降至1.21%。今年,全力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夏至還沒到,紫陽縣煥古鎮大連村黨支部書記謝立安就趕緊帶領全村茶農按照統一標準修剪茶樹、鋤草。
大連村共有2960畝茶園,為了給茶農提供更好的服務,2018年8月,村上注冊成立了紫陽縣富農茶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我們通過專業管護隊伍,對農民進行精細化種植茶葉指導,提供專業管護,統一修剪、施肥,確保栽種的茶葉有更好的品質,收獲更高的價值。同時延長茶業產業鏈,進行深加工、包裝、銷售,幫助農民增收。”謝立安說。
貧困戶張先碧經營了3畝茶園,在合作社的帶領下,收入從2018年的7000多元提高到2019年的2萬余元。
同樣嘗到甜頭的,還有村民張仁貴。40歲的張仁貴自家有4畝地,2006年流轉了其他村民的3畝地后,7畝地都種上了茶樹。盡管如此,在大山里守著幾畝地也掙不到多少錢。為了補貼家用,張仁貴把茶園交給家人管理,每年到了采茶季再回家收茶。因為疏于管理,剛開始7畝茶園每年只能采茶150多公斤。
隨著紫陽縣茶葉產業的發展,張仁貴看到了茶產業的發展前景。2015年,他回到家里專心種茶樹,成為一名職業茶農。“回來后,村上組織我們去蒿坪鎮種茶大戶那里觀摩、學習種茶技術,還邀請夏建民教授專門來村里給我們指導。”張仁貴說,“現在7畝地的茶葉產量已經達到800多公斤,是原來的5倍多。”在合作社的帶動下,張仁貴的茶園收入從原先的6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10萬元。
產業扶貧是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基礎支撐,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和難點。2017年以來,紫陽縣通過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興辦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引入龍頭企業等方式,有效盤活閑置資源資產,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該縣重點圍繞茶葉、糧蔬、特色經濟林等小眾產業,堅持市場導向,組織貧困村制定年度特色產業發展方案,基本形成“一鎮一業一龍頭、一村一品一主體、一戶一技一項目”產業發展模式。全縣目前累計發展茶葉23萬畝,新發展魔芋5.8萬畝、特色經濟林2.4萬畝、畜禽養殖220余萬頭(只),實現了中長效產業全覆蓋,帶動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
“手指要靈活,不僅要握穩修腳刀,還要運用自如,修的趾甲才能光滑、平整。”走進紫陽縣免費修腳培訓基地,培訓教師張妮正在為學員們講授修腳技術要領。雖然在這里學習的貧困群眾大部分都已經30多歲了,但學習勁頭特別足。紫陽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負責人賈學平介紹,這些學員由遠元集團的老師進行培訓,結業后直接簽約進入當地遠元集團直營店上班。
遠元集團是紫陽縣知名企業,也是當地黨委、政府實施技能培訓過程中的首個合作企業。早在2014年,紫陽縣有關部門就與遠元集團簽訂2萬人的用工協議,由遠元集團結合企業特點和社會需求,量身開發培訓課程,竭力提供就業平臺,政府部門則負責組織生源、提供培訓場地。合作過程中,培訓機構與合作企業簽訂用工協議,出具就業待遇承諾書,明確最低工資、生活待遇等保障條款,確保貧困戶培訓后,能夠及時就業增加收入。
“以前在煤礦干活,風險大不說,還又累又臟,現在在修腳店上班冬暖夏涼,既輕松而且收入也不低!”用石萬仲自己的話說,修腳培訓中心讓他從“黑領”變成了“白領”。44歲的石萬仲是紫陽縣洄水鎮團堡村農民,在外地煤礦打工10多年后,回鄉參加了縣里舉辦的修腳師培訓班,結業后被分配到遠元集團湖北分公司武漢魯磨店,不到半年時間便晉升為店長,年收入漲到10多萬元。
近年來,該縣已經將免費技能培訓納入全縣20項重點工作和20件城鄉實事,真抓實干,將“政府主導+龍頭企業+基地培訓+定向就業”的技能培訓方式,逐步復制到特色烹飪、家政月嫂、電子商務等產業上,并與對應的龍頭企業簽訂多項用工合同。全縣共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開展技能培訓277期2萬人,1.6萬人成功實現就業。
截至目前,全縣建成社區工廠46家,解決就業1878人,其中貧困戶816人,月平均工資達2000元以上;利用公益性崗位安排就業4495人,累計對3.3萬人進行免費技能培訓,完成勞務輸出8.2萬人次。全縣農民工年均總收入達到2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