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波 陳婧
外出務工有專車接送;就近就業可以看企擇崗;特殊困難群體安排公益崗位兜底……在紫陽縣,當地政府全面摸排各類外出務工人員情況,針對不同需求分層分批開展精準幫扶,努力確保每一個就業困難家庭收入穩定,確保外出務工有專車、就近就業有門路。今年春節,紫陽縣返鄉務工人員約6.8萬人,該縣想方設法為返鄉務工人員就業創業“牽線搭橋”,努力做好返鄉務工人員服務工作。
出縣務工有“娘家”
年前,37歲的高灘鎮建檔立卡貧困戶謝登軍從渭南市建筑工地返鄉過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他和妻子的返崗計劃。正在他一籌莫展之際,村干部了解到他的具體情況后,將他列為“點對點”“一對一”的服務對象。
3月14日,在紫陽縣高客站,謝登軍和老鄉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進行體溫監測和身份登記,正式登上了開往渭南市的農民工返崗專列,踏上了他們的返崗之路。“感謝政府在疫情期間為我們農民工辦的實事,不僅為我們聯系工作,還組織專車接送,路費和吃的一分錢不掏,我們心里既暖和又踏實!”謝登軍感激地說。
“對需要外出就業的人員,統一組織安排車輛返崗就業,全力做好服務保障,引導群眾安全有序外出務工;對愿意在本地就業的人員,縣內企業、新社區工廠、產業園區提供大量就近就業崗位;對返鄉自主創業的提供創業服務,保障務工人員‘求職有門,就業有路,困難有助’。”紫陽縣人社局工作人員介紹。
就近就業有“紅娘”
自移民搬遷工作開展以來,很多人告別深山搬進搬遷社區,隨著大量人員搬進社區,一系列問題隨之而來。為解決搬遷群眾的收入問題,紫陽縣精準施策,抓住蘇陜協作機遇,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興辦新社區工廠,讓貧困群眾實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
家住毛壩鎮觀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何昌秀,今年45歲,不能干重活,2月初來到了新社區工廠上班。“在社區工廠上班,一個月工資能拿到3000元左右,雖然比在外面打工賺得少一點,但是能照顧孩子,操持家里事,在自己家門口就能賺錢,而且老板人也好,耐心指導我們干活,中午還管飯哩,在這里務工踏實!”何昌秀說。
離家近、待遇不錯,像何昌秀一樣,很多人都選擇了這種就近就業方式。目前,紫陽縣已有72家新社區工廠投入生產運營,解決了“住在樓房里的貧困戶”就業難問題,真正實現了安居樂業。
托底就業有“保姆”
天剛蒙蒙亮,霧氣還未完全散去,55歲的李英學像往常一樣,早早扛上掃帚出了門,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李英學是向陽鎮鐘林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年齡偏大、就業困難,被安排在了公益性崗位上,主要負責鐘林村道路維護、環境保潔。
“我年紀大了,屋里也沒有一個幫襯的人,政府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我。我現在只需要兩三個小時就把這條路打掃干凈了,空閑的時候可以做點莊稼,也給人家做點雜活,還能掙點小錢,這日子過得越來越順暢!”李英學說。
公益性崗位的設置,不僅解決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激發了貧困戶內生動力,同時改善了農村的衛生環境,實現了精準扶貧和美麗鄉村建設工作“雙贏”。眼下,越來越多的李英學們加入到公益性崗位這個隊伍中來,通過他們的勞動增加收入,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