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志順
“紫陽疆域,為安康鎖鑰,任河路徑,實川陜咽喉;峰有千盤之險,路無百步之平。”紫陽地處國家限制開發主體生態功能區、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區、秦巴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川陜革命老區“四區疊加”的核心區域,全縣共有貧困村133個,建檔立卡貧困戶40329戶133057人,其中深度貧困村35個。
面對惡劣的自然條件、特殊的貧困狀況、艱巨的脫貧任務,該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發展機遇,以脫貧攻堅為統攬,盡銳出戰,擔當實干。至2019年末,全縣12.9萬貧困群眾告別絕對貧困,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7.9%降至1.27%。
放眼紫陽脫貧攻堅戰場,一項項民生工程如期完工,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一張張曾經愁苦的臉龐笑容燦爛,一幅幅村美民富人和的動人畫卷在茶鄉大地徐徐展開。
勇扛千鈞重任
2019年9月25日晚上8時,紫陽縣任河國際安置社區1302把鑰匙如期交付!
仁和國際安置社區建設體量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是紫陽縣“百日決戰”的艱中之艱。能否如期向搬遷群眾交付,不僅決定紫陽縣脫貧摘帽,而且影響全市脫貧成效。面對體量大、任務重、工期緊的困難,縣委書記趙立根掛帥包抓仁和安置社區,成立仁和安置社區建設攻堅指揮部,兩名縣級領導蹲點包抓,260余名干部緊盯200多個作業面,日均用工1500余人。領導干部和工人一起吃住在工地,戰晴天、斗雨天,保安全、搶工期,在脫貧沖刺一線顯現了堅定的使命擔當。
千帆競渡,勇進者勝。身處后發劣勢,唯有將責任扛在肩上,將黨的力量挺在脫貧攻堅最前沿。紫陽縣嚴格落實中央“五級書記抓扶貧”的要求,將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樹牢“四個意識”、落實“兩個維護”、體現對黨忠誠的自覺行動,實行縣鎮村三級黨政同責,推行脫貧攻堅片區督戰、縣級領導包抓“三個一”工作機制和駐村總隊長制,形成了“領導小組管總、指揮部統籌、片區督戰、工作團主責、工作隊主抓”的脫貧攻堅工作體系。建立“藍黃紅”三色管理制,落實前置考核、一票否決,強化督查督辦、問責問效,全縣形成了“一把手負總責”“上下一盤棋”的工作格局。160個中省市縣幫扶單位駐村扶貧,6113名干部與貧困群眾冷暖相知,心手相連,克難奮進。
對標精準施策
“遇到好政策,免費給我們提供茶苗、茶樹專用肥。我把十畝耕地全部種上了茶苗。”城關鎮雙坪村貧困戶常選華老茶園年收入近2萬元,新栽植的茶園2020年春季已投產見效了。
地無三尺平、十年九受災,是造成紫陽縣深度貧困的根本原因。紫陽人民拿出戰天斗地的攻堅精神,縣委縣政府將力量精準聚集在“576”標準的靶心上,圍繞穩定增收、安全住房、健康教育、基礎設施等各項指標,各個擊破。
該縣始終把產業就業作為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堅持“多業聯動、多措并舉”的實施路徑,出臺一系列促進產業就業的政策措施,扎實推進產業就業扶貧,夯實群眾穩定增收基礎。按照一鎮一業一龍頭、一村一品一園區、一戶一技一項目“九個一”的產業發展目標和要求,大力培育特色產業,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24萬畝,發展特色經濟林60余萬畝,畜禽養殖170余萬頭(只、羽),培育現代農業園區85個、專業合作社530個、鎮村電商服務站點138個,175個村全部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和互助資金協會,推動建立帶貧益貧機制,將貧困群眾精準鏈接到產業當中,320個經營主體帶動1.6萬貧困戶實現增收,中長效產業實現了全覆蓋。
2018年全市首家毛絨玩具企業落戶紫陽,拉開了安康打造全國毛絨玩具產業新都的序幕,目前全縣已發展各類新社區工廠72家。每年組織勞務輸出8萬人以上,利用公益崗位安排就業6066人。持續開展以修腳足療為重點的免費技能培訓,累計培訓3.5萬人,就業率達70%以上,帶動1.8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136元增加到2019年的7832元,年均增長27.23%。
同時,強化安全住房保障,全縣建成集中安置點140個,實施“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19279戶64168人,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2339戶。強化教育健康保障,義務教育階段無失學輟學學生;13萬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及大病保險,參合率達100%;農村符合條件的兜底保障對象做到了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實現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根本改善,累計建設通村通組道路2145公里,實現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瀝青(水泥)路;建成安全飲水工程710處,實現所有常住農戶安全飲水達到國家要求;實施電網改造升級項目228個;實現電力入戶率達到100%;建設標準化村衛生室152個、村活動室86個。強化資金保障,全縣五年累計統籌整合各類資金70.1億元,引導社會扶貧資金投入1.2億元,實施各類扶貧項目7229個,為實現整縣摘帽提供了有力保障。
凝聚各方合力
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紫陽縣聚集蘇陜扶貧協作、中省市定點幫扶、“百企幫百村”各方智慧和力量,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為對標攻克深度貧困再添合力。
2019年9月25日,愛多寶動漫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總部正式從北京遷到紫陽,員工也從原來的100多人增加到近300人,帶動貧困人口67戶,月產毛絨玩具20余萬只。紫陽縣搶抓蘇陜扶貧協作機遇,發展以毛絨玩具為主的新社區工廠72家,實現搬遷群眾樓上居住、樓下就業。近年來,紫陽縣通過深化與常州市新北區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累計投入資金2.3億元,實施協作項目196個;組織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各類企業等互訪交流69批600余人次;雙方6鎮6村、4所學校和5家衛生院分別簽訂結對幫扶協議,形成了多領域、多層次的立體協作格局。
“要是沒有中國建設銀行支持鋪好這條公路,我們的香椿產業就不會有這么快的發展速度。”紫陽縣山野食品有限公司經理周其書說。從村委會到一、二、四組的公路只有2米多寬。由于道路狹窄,來往車輛通行經常受阻。中國建設銀行總部收到道路改建報告后,迅速撥付資金,駐村工作隊隊員率領工人日夜趕工。隨著一條標準化的通村水泥路建成,當地群眾有了平安出行的放心路、發展產業的致富路。在建行總行的支持下,山野食品公司還建起了陽荷姜、香椿生產車間。紫陽縣積極對接中國建設銀行、省科技廳、西安市未央區及航空基地等54個定點幫扶單位,發揮“三大幫扶體系”作用,扎實開展各類扶貧交流合作,深入推進“百企幫百村”社會扶貧行動,組織158家非公企業對口幫扶133個貧困村。
一方面借用“外力”,一方面強化“內力”。紫陽縣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以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為抓手,引領群眾向上向善,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積極推進法治、德治和自治“三治融合”,大力培育“五新”社區和善治鄉村,法律顧問服務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村規民約和“四會”組織全面建立,議事決策程序逐步規范,基層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深入推進“誠孝儉勤和”新民風建設,廣泛開展“五項教育”(政策、文化、科技、健康、法治)和“六大活動”(道德評議、移風易俗、文化傳播、文明創建、誠信建設、依法治理),重點整治大操大辦、打牌賭博、好逸惡勞等不良風氣,在所有貧困村建立“愛心超市”,大力表彰自強自立標兵,宣傳勤勞致富典型,累計表彰先進典型4200余人,紫陽在全省扶貧扶志現場會上交流經驗做法,連續三年榮獲全市新民風建設先進單位。
敢于突破創新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紫陽人民始終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抗爭貧窮,縣委縣政府堅持不斷開拓創新,以卓越的執政智慧和執政能力帶領全縣人民走出深度貧困泥沼,在就業培訓、產業扶貧、新民風建設等方面持續創新突破,形成了一系列亮點工作和典型經驗。
如果沒有技能扶貧創新,可能紫陽縣8萬多剩余勞動力還是以上礦山、下工地、進車間為主要就業方式。出生于高橋鎮鐵佛村貧困家庭的鄭遠元,從擺地攤修腳起步創業,創辦了集勞務咨詢、健康管理等八大版塊為一體的現代化集團公司。2014年以來,紫陽縣與遠元集團合作,打造“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基地培訓+定向就業”的“紫陽模式”。紫陽技能扶貧經驗入選全球減貧最佳案例和全國優秀扶貧案例,技能扶貧帶頭人鄭遠元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遠元集團獲得全國“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民營企業。
與此同時,紫陽縣多項工作在全市、全省、全國交流推廣:農民工黨建為鄉村發展助力的做法在2019年第97期新華社《內部參考》刊載;紫陽電商模式入選第二屆中國“互聯網+農業”大會標桿案例,在全國交流電商扶貧經驗做法;“支部+X+貧困戶”強基工程在全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上交流經驗;紫陽縣榮登2019年中國茶葉百強縣榜單,全省運用地理標志商標助推精準扶貧經驗交流現場會、全省產業精準扶貧現場會分別在紫陽召開;紫陽縣在2019年全省扶貧扶志工作現場推進會上交流經驗。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