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唐波 鄒益山
“疫情期間,尤其要把圈舍打掃干凈,做好消毒……”3月12日,與客戶談完生意后,覃培均和往常一樣,邊查看豬舍,邊叮囑工人們小心仔細養殖。
經過10余年的摸爬滾打,現在談起養殖,覃培均說得頭頭是道。從一個門外漢到現在的養殖大戶,他的養殖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經濟效益更是成倍增長。
38歲的覃培均曾是紫陽縣東木鎮燎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也是東木鎮一名鎮人大代表。兩年前,他創立紫陽縣森琳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妻子黃先英一道,帶領合作社貧困戶發展養殖,幫助貧困戶增收。
覃培均的家位于燎原村平和梁,以前,由于山大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家家戶戶只能靠種玉米、土豆解決基本溫飽問題。2014年,覃培均家因交通條件落后被識別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初中畢業后覃培均一直在外務工,干過煤礦,他深知掙錢不易。在外漂泊多年后,2010年他回到家鄉發展,并從眼前的連綿大山里找到了發展方向,平和梁山大草多放場也寬,在這里發展養殖業,既能掙錢還能照顧家人,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說干就干,很快,覃培均在鎮、村干部的幫助下,在當地信用社貸款3萬元,從本地購買種羊30只,開始細心飼養,第二年羊群便發展到100余只,年底出欄肥羊50只,信用社3萬元貸款還了,凈獲利2萬元。
隨著覃培均的養殖產業越做越大,收入也隨之增加,2015年覃培均在燎原村六組田壩河安置點買了新房,享受了生態移民避災安置補貼。2015年年底,覃培均一家順利摘掉了貧困“帽子”。
為了壯大養殖業,徹底拔掉窮根。2017年底,覃培均又購買了8頭母豬。然而發展養殖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毫無母豬養殖經驗的覃培均,8頭母豬先后染上豬瘟全部死掉。
“本想通過養殖母豬賺錢的,母豬全死了,養殖資金鏈突然斷了,自己的養殖產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當時,覃培均一度產生了打“退堂鼓”的想法。
“不要氣餒,豬要養起來,豬場要辦下去,我們幫你走出困境。”就在覃培均沮喪想放棄養豬的念頭時,東木鎮人大主席、包村干部盧升乾第一時間向其送來了安慰。盧升乾隨即與縣農林科技局對接,組織覃培均外出學習母豬喂養、繁殖、防疫等實用技術。
覃培均積極好學,很快學到了養豬技術,鎮上又幫其銜接信用貸款、申請扶貧受益資金、互助資金、小額貼息貸款等,多方籌措資金共計60萬元,解決了他的資金困難。
有了黨委政府的支持,覃培均信心更足,繼續發展養殖業,2018年新建了400平方米養豬場,購買了60頭母豬。2019年,他的養豬數量達到1088頭,加之豬市一片紅火,覃培均當年僅靠養豬就賺了70萬元。
覃培均養殖的事跡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村里貧困戶看到養豬能賺錢,紛紛跑來看“稀奇”,旁敲側擊地詢問“致富經”。
“取經”的貧困戶越來越多,覃培均產生了成立養殖專業合作社以帶動周邊貧困戶致富的想法。“大家養豬不賺錢主要是因為沒銷路。”覃培均說。
在充分走訪動員后,許多貧困戶表示愿意跟著他一起干,覃培均在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成立了紫陽縣森琳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作為一名鎮人大代表,也是合作社負責人,我有責任和義務帶領村里貧困戶一起脫貧。”覃培均說。
起初,一些養殖戶擔心養了豬沒處賣。“只要你養出豬,不管大小,也不管有沒有人買,我都照單全收。”覃培均的一句話給大家吃了“定心丸”。
不僅口頭保證,他還與每戶養殖戶簽訂了銷售合同,實行訂單養殖,徹底打消了養殖戶的后顧之憂。
有些農戶想養豬,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覃培均二話不說,直接從自己的豬場中抓起仔豬送到農戶家,賣了再算錢。
此舉表面上是覃培均的生意越來越大,而實際上是為養殖戶們扛下了風險。許多養殖戶技術不過關,他手把手地教學。多年經驗不夠用,他就通過各種途徑參加養殖培訓班,系統地學習掌握養豬技術,再傳授給養殖戶。
截至目前,覃培均的紫陽縣森琳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羊存欄150只、豬存欄400頭,累計帶動全村32戶貧困戶發展養殖業,戶均年增收達到1萬元,這些養殖戶全部實現了脫貧。覃培均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他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名人大代表的初心使命。